文章解析

sòng
bié
shī

朝代:隋作者:佚名浏览量:2
yáng
liǔ
qīng
qīng
zhuó
chuí
yáng
huā
màn
màn
jiǎo
tiān
fēi
liǔ
tiáo
zhé
jìn
huā
fēi
jìn
jiè
wèn
xíng
rén
guī
guī
cuī
qióng
dōng
yún
shī
zuò
nián
shí
zhǐ
yáng
xún
yóu
jìn
shēn
cuì
huǎng
shèn
xià
dài
yán
ér
nìng
rén
shì
nòng
wēi
jūn
shàng
róng
guì
shàng
èr
jìn
zhī
yòu
wèi
mín
cái
qióng
jiǒng
zhì
shì
fāng
yǒu
zhī
zhī
yōu
ér
wàng
fǎn
guó

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在空中纷乱地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崔琼东在《虚记》中记载说。这首诗创作于隋炀帝大业年号的末期。实际上是在讽刺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四处巡游。朝廷官员早已被压榨得身心俱疲。这种苦难甚至波及到普通百姓。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和投机取巧的士人。滥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通过蒙蔽君主来获取高官厚禄。前面两句已完整概括了这种状况。又指出百姓的财富已被搜刮殆尽。到这时民间终于出现了《五子之歌》般的亡国之虑。期盼着帝王能回心转意,停止巡游回到国都治理民生。

逐句剖析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

# 著地:碰到地。

"杨花漫漫搅天飞":杨花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 搅:《说文》:乱也。,漫漫:遍布貌。

"柳条折尽花飞尽":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 归:回来。,借问:敬词,请问。

"崔琼东虚记云":崔琼东在《虚记》中记载说。

"此诗作于大业末年":这首诗创作于隋炀帝大业年号的末期。

"实指炀帝巡游无度":实际上是在讽刺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四处巡游。

"缙绅瘁恍已甚":朝廷官员早已被压榨得身心俱疲。

"下逮闾阎":这种苦难甚至波及到普通百姓。

"而佞人曲士":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和投机取巧的士人。

"播弄威福":滥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

"欺君上以取荣贵":通过蒙蔽君主来获取高官厚禄。

"上二句尽之":前面两句已完整概括了这种状况。

"又谓民财穷窘":又指出百姓的财富已被搜刮殆尽。

"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忧":到这时民间终于出现了《五子之歌》般的亡国之虑。

"而望其返国也":期盼着帝王能回心转意,停止巡游回到国都治理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别诗》是隋代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借柳树来表达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折柳送别的风俗据说从汉代就有了,古人送柳有这样两个意思:一是柳树生长得快,送朋友时用柳枝,是希望对方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和“留”读音相近,折柳相赠有挽留的意思。不过现在我们从诗里看到的用柳表达离别情绪的句子,其实比这种习俗还要早。这首诗具体写的是:前两句描绘了杨柳枝条垂到地面、杨花随风飘飞的春天景象,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后两句写春天已经过去,但远行的人还没回来,表现出主人家盼着对方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整首诗语言通俗,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崔琼在《东虚记》中提到是隋炀帝大业末年所作,暗指皇帝巡游无度导致官员疲惫、民间疾苦。但这一说法未必可靠。即便当时真有类似社会现象,也应当是这首诗流传之后,才被文人学士牵强附会用来表达对摇摇欲坠的杨广政权的留恋。单纯从诗歌内容来看,这明显是一首表达女子思念情人的作品,讲述女子与心上人分别后的想念之情。诗题“送别”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崔琼所说的创作背景也缺乏可信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离别场景,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盼归之情。

2. 分段赏析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前句以鲜明的色彩(青青)和具体的形态(著地垂)勾勒出春日柳枝的鲜嫩低垂之景,既点明了送别的季节,又暗含“柳”与“留”的谐音双关,隐现挽留之意。后句“漫漫”状杨花之多,“搅天飞”写其纷扬之态,与前句静态的柳枝形成对照,共同渲染出离别时的怅惘氛围,柳枝低垂似有不舍,杨花纷飞更添缭乱,景中已藏离情。第三句“柳条折尽花飞尽”承接前面两句的内容,同时提到了“柳条”和“杨花”,却笔锋一转,来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说法:“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不管有多少,最终都会随着时间飘落干净,这是自然的规律。可那些成片的柳枝,就算人们天天去折,又怎么能真的折完呢?这两句合在一起,其实是借着时间的流逝,来表达离别的愁绪和对人的思念。再看第四句,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场景和情感,就能在读者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来了。最后“借问行人归不归?”的提问对象,并非眼前送别的行人。如何看出这一点?首先看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时间关联。送别的时候,哪怕两人多磨蹭一会儿,也不至于把“青青垂地”的柳枝一次性折光;更不可能一直等到“铺天盖地”的杨花完全飘尽。其次,临到分别时,人们通常只会问“什么时候回来”,哪有直接问“回不回来”的道理?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格律已符合近体诗的规范,意象的运用也接近唐代诗歌特征。与王昌龄的《闺怨》对照可见相似性:“闺中少妇不知愁”通过登楼远望的细节引发情感转折,而此诗同样以季节景物变化勾连愁绪。不同之处在于:隋代诗歌带有苍凉感,流露出类似“亡国之音”的沉郁基调,既缺乏盛唐时期诗人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不像唐代女性那样直率热烈地表达情感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黄鸟》

下一篇:隋·卢思道《从军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