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间无结构":山岩之间没有人为构筑的房屋,
# 结构:指房屋建筑。,岩:山中洞穴。
"谷处极幽寻":山谷之中要尽情探寻才能发现极致的幽静之处。
# 谷处:谓隐居山林之中。
"叶落秋巢迥":秋天树叶飘落,使得鸟巢显得更加遥远,
# 迥:远。
"云生石路深":云雾升起,让石头小路看上去愈发幽深。
"早梅香野径":早开的梅花在野外小路上散发着香气,
"清涧响丘琴":清澈的山涧流淌的声音如同山丘间传来的琴声。
# 丘琴:一作邱琴。,涧:一作漳。
"独有栖迟客":只有我这个久留此地的人,
# 客:着眼于隐者逃避尘俗,入居山林而言。,栖迟:盘桓游息之意。,有:《类聚》作栖。
"留连芳杜心":沉醉于这芬芳的杜若,心中充满喜爱不舍之情。
# 芳杜:一种香草,山间多有,故可以概指山中景物,以至隐居环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中介绍了以山中岩穴为描绘对象,描绘了山中的诸多景色,如山林、洞穴等自然景致,将山中清幽宁静之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清幽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栖居山村生活的企羡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清涧响丘琴”通过描写清澈山涧发出如丘琴般的潺潺流水声,以有声的涧水流动之“动”,衬托出山中整体环境的幽静,更显山林静谧。远近结合:“叶落秋巢迥,云深石路深”一句中,“叶落秋巢迥”描绘的是远处树上的鸟巢,属于远景;“云深石路深”刻画的是云雾中的山间石路,为稍近之景。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多感官描写:“早梅香野径,清涧响丘琴”此句从嗅觉和听觉两个感官进行描写。“早梅香野径”写早梅在野径旁散发幽香,诉诸嗅觉;“清涧响丘琴”描绘清涧流水声如琴音,诉诸听觉,从不同感官角度展现山林之美。动静结合:“早梅香野径,清涧响丘琴”中“早梅”是静态的存在,静静地在野径旁散发香气;“清涧响”则描绘了涧水流动发出声响这一动态,动静结合,让画面鲜活生动。直抒胸臆:“独有栖迟客,留连芳杜心”诗人直接表明只有自己这样在山林间盘桓游息的“栖迟客”,才会对山中如芳杜般美好的景物与隐居环境深深留恋。此句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诗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钟情与热爱,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
3. 分段赏析
首联“岩间无结构,谷处极幽寻”,诗人直言自己栖身于无房屋建筑的岩穴之中,虽无人工雕琢的朱门锁窗、画阁飞檐之美,却能在隐居山林里尽情探寻清幽之景。此句以人工美与自然美相对照,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倾心,奠定全诗基调。颔联“叶落秋巢迥,云生石路深”,描绘秋日山间景色。时处清秋,木叶飘落,诗人得以极目远眺,树上远方的鸟巢清晰可见,境界旷远;云雾涌起,山间石路在其遮蔽下显得格外幽深,景象奥幽。这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现山间秋景多样之美,一远一近,一旷一幽,画面丰富。颈联“早梅香野径,清涧响丘琴”,笔触从远景转为近景。小径旁早梅绽放,幽香袭人,给人嗅觉上的享受;清澈的山涧流水潺潺,仿佛丘上琴音悦耳动听,诉诸听觉。此联调动多种感官,将山林幽境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动衬静,更显山中静谧。中间两联远近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山林幽境胜景,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其令人心旷神怡之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喜爱。尾联“独有栖迟客,留连芳杜心”,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唯有在山林中盘桓游息的隐士,才会对这山中景物,乃至整个隐居环境留恋不舍。言外之意,那些热衷尘世官场之人,无法领略其中趣味。此句进一步强调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钟情,点明主旨。
4. 作品点评
本诗凭借对山中景致的细腻勾勒,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山中清幽美景的倾心眷恋。诗里行间,不仅饱含着作者对栖居山村生活的热切向往,更彰显出其对高洁品性的执着追求。
# “叶落”、“云生”,一近瞻,一远观;“香野径”、“响丘琴”,一嗅觉,一听觉,结束直接道出“心”字。未经过人工“结构”的深谷岩间可爱可亲,全从官能感觉着笔描绘,周至而不失繁碎。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