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浏览量:1
lán
dāng
zhī
wén
zhù
shēng
wéi
wén
tàn
wèn
suǒ
wèn
suǒ
suǒ
suǒ
zuó
jiàn
jūn
tiě
hán
diǎn
bīng
jūn
shū
shí
èr
juàn
juàn
juàn
yǒu
míng
ā
ér
lán
zhǎng
xiōng
yuàn
wèi
shì
ān
cóng
zhēng
dōng
shì
mǎi
jùn
西
shì
mǎi
ān
jiān
nán
shì
mǎi
pèi
tóu
běi
shì
mǎi
cháng
biān
dàn
niáng
宿
huáng
biān
wén
niáng
huàn
shēng
dàn
wén
huáng
liú
shuǐ
míng
jiān
jiān
dàn
huáng
zhì
hēi
shān
tóu
wén
niáng
huàn
shēng
dàn
wén
yān
shān
míng
jiū
jiū
wàn
róng
guān
shān
ruò
fēi
shuò
chuán
jīn
tuò
hán
guāng
zhào
tiě
jiāng
jūn
bǎi
zhàn
zhuàng
shì
shí
nián
guī
guī
lái
jiàn
tiān
tiān
zuò
míng
táng
xūn
shí
èr
zhuǎn
shǎng
bǎi
qiān
qiáng
hán
wèn
suǒ
lán
yòng
shàng
shū
láng
yuàn
chí
qiān
sòng
ér
huán
xiāng
niáng
wén
lái
chū
guō
xiāng
jiāng
ā
wén
mèi
lái
dāng
hóng
zhuāng
xiǎo
wén
lái
dāo
huò
huò
xiàng
zhū
yáng
kāi
dōng
mén
zuò
西
chuáng
tuō
zhàn
shí
páo
zhuó
jiù
shí
cháng
dāng
chuāng
yún
bìn
duì
jìng
tiē
huā
huáng
chū
mén
kàn
huǒ
bàn
huǒ
bàn
jiē
jīng
máng
tóng
xíng
shí
èr
nián
zhī
lán
shì
láng
xióng
jiǎo
shuò
yǎn
shuāng
bàng
zǒu
ān
néng
biàn
shì
xióng

译文

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声声叹息。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从此替代父亲出征。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早上告别父母离开,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早上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叫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回来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让千里马)送自己回到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军中的同伴,同伴都很惊异:同行作战十几年,(竟)不知木兰是女子。(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免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逐句剖析

"唧唧复唧唧":叹息声一声又一声,

# 唧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又作“促织何唧唧”。唧唧:叹息声。复:又。

"木兰当户织":木兰对着门织布。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当户:对着门。户,门。

"不闻机杼声":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不闻:听到。闻:听到。

"唯闻女叹息":只听到木兰的声声叹息。

# 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木兰想的是什么,

#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所思,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思,想。

"问女何所忆":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

# 忆:思念。

"女亦无所思":木兰我也没想什么,

"女亦无所忆":木兰我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见军帖":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

#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集兵士。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父亲没有大儿子,

"木兰无长兄":木兰没有哥哥,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

#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从此替爷征":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到东边集市买骏马,

# 市:名词,集市。

"西市买鞍鞯":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

# 鞯:马鞍下的垫子。

"南市买辔头":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北市买长鞭":到北边集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早上告别父母离开,

# 去:离开。,辞:告别。,旦:早晨。

"暮宿黄河边":傍晚宿营在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

# 溅溅:水流声。,但闻:只听见。但:副词,只,仅仅。

"旦辞黄河去":早上辞别黄河上路,

"暮至黑山头":傍晚到达黑山头,

# 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至:到达。,暮:夜晚。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叫声。

# 啾啾:马叫的声音。,鸣:一作“声”。,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燕山:即阴山。一说指河北的燕山山脉;一说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赴:奔赴。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

"寒光照铁衣":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寒光:指清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将军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

"壮士十年归":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回来拜见可汗,

#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天子坐明堂":可汗坐在朝堂上。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给木兰)记很大的功,

#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可汗问所欲":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

#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不愿做尚书郎,

#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不用:不愿做。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千里足:千里马,跑得极快的马。

"送儿还故乡":(让千里马)送自己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父母听说女儿回来,

"出郭相扶将":互相搀扶着出城;

# 扶将:扶持。将,助词。,郭:外城。

"阿姊闻妹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

# 阿姊:姐姐。

"当户理红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理:梳理。

"小弟闻姊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 霍霍:磨刀的声音。

"开我东阁门":打开我东屋的门,

# 阁:古代女子住的小楼。

"坐我西阁床":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脱我战时袍":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

"著我旧时裳":穿上我往日的衣裙。

# 裳: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著:穿。

"当窗理云鬓":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

#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对镜帖花黄":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 帖花黄:帖(tiē)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对镜:一作“挂镜”。

"出门看火伴":出门去看军中的同伴,

# 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伴都很惊异:

# 惊忙:惊慌急忙。

"同行十二年":同行作战十几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竟)不知木兰是女子。

"雄兔脚扑朔":(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免两只前脚时时动弹,

# 雄兔脚扑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

"雌兔眼迷离":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

# 双兔傍地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双兔:指雌雄两兔。一作“两兔”。傍地走:贴着地面跑。傍,靠近、临近。走,跑。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安:疑问代词,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时期流传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后人把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也是一首叙事长诗,讲述了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经历。诗中描绘了木兰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后拒绝高官厚禄、执意归乡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她勇敢坚毅的品格、爱国奉献的精神与纯真质朴的本性。全诗以“木兰是女郎”的独特视角构思情节,将传奇性与生活气息巧妙融合:既保留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又将笔墨侧重于日常场景与情感刻画,使作品充满人间烟火气。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通过问答对话、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象声、悬念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成功营造出既浪漫瑰丽又真实可感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但从历史地理背景考察,可以推测这首作品可能诞生于北魏时期。该诗最初源于民间创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虽经后世文人的整理润色,但依然保留了民歌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鲜明特色。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木兰诗》最终定型于中国历史上的北朝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木兰从织布叹息到代父从军、征战十年、辞官还乡的全过程​​,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与温馨欢乐的家庭团聚场景​​,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孝顺忠诚、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对木兰英雄气概的赞美、对爱国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女性力量的肯定​​。

2. 写作手法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铺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句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个结构相同的分句,依次铺陈木兰在东西南北四市购置战马装备的过程。其中“骏马”与“长鞭”两个意象尤为突出,以雄健的物象选择和豪迈的语词搭配,生动传神地烘托出木兰出征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对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此段连用四个排比句式与两个对偶句式,通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连续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木兰重归女儿身的喜悦之情。“帖花黄”指在额间贴花施黄的闺阁妆饰习俗,是当时女性典型的美容装扮。诗人以“十二年未入之闺阁,未坐之床,未着之衣裳,未理之云鬓,未贴之花黄,今日百度俱兴矣”的铺陈手法,通过战前战后生活场景的强烈对比,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恢复女性身份后的欢欣愉悦,更深刻揭示了这一身份回归的珍贵与不易,凸显了木兰在完成保家卫国使命后对女性本真身份的珍视与重获。互文:“当窗理云鬓”与“对镜帖花黄”两句运用精妙的互文手法,通过镜子与窗户的交织,诗人将“对镜”与“当窗”两个动作相互补充、彼此呼应,既展现了木兰对镜梳妆时需倚窗借光的实景,又暗含了她整理妆容时镜中映照窗棂的完整画面。生动再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装扮时动作的迅捷流畅,更通过这一连贯的梳妆过程,传神地刻画出她历经十年沙场生涯后,迫不及待重拾女儿身份的急切心情与喜悦。起兴:“唧唧复唧唧”描绘了木兰家中织布机声响个不停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日常劳作的氛围。从这熟悉的劳动场景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木兰当户织”的画面,进而逐步展开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种起兴方式让诗歌的开端显得质朴自然,也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种平实而又亲切的基调,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去了解木兰的生活和后续的经历。渲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通过地方的快速转换和购买物品的密集罗列,营造出一种急促感。渲染了战前紧张忙碌的氛围。文中对木兰重归闺阁、再度梳妆的细腻刻画,尤为传神地展现了她热爱生活、娇美灵动的女儿情态。紧接着,笔锋转向木兰端坐织机前的场景:她虽对着织机,却迟迟不曾投梭织布,只是静默地坐着,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叹息。此时,四周的虫鸣声与木兰的叹息相互交织,将一位少女即将做出重大抉择前的复杂心境与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的“唧唧”是叹息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却听不到织布机运转的声音,这暗示她此时已无心织布。只能听到她的叹息声,进而体现出她内心的忧愁深重。以“唧唧复唧唧”开头,让这种暗示的效果更加突出,开篇就显出不凡的笔力。“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个问句其实是一个意思,用排比的形式呈现,更能牵动人心。“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问得如此关切,回答却这般平静,既可见木兰性格沉稳,也意味着她内心的忧愁经过激烈的挣扎后,已经毅然下定了决心。“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的文书连夜送到应征人家,说明军情十分紧急,显然是敌人大举入侵了。可汗大规模征兵,千家万户都受到了影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的是征兵名册,“十二卷”是说数量多,“卷卷有父亲的名字”是夸张的说法,强调父亲在应征名册上,是千真万确的事。“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两句说的是同一件事:家里父亲年老,子女年幼,能支撑门户的只有木兰。年迈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呢?可祖国的召唤又让人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这位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是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也展现出了巾帼英雄的本色。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接连用四个排比句,铺叙她到四个集市购买鞍马等物品,尤其是“骏马”“长鞭”这两个词,很有气势地写出了木兰出征前昂扬的士气。士气,本就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清晨辞别父母出发,傍晚就宿在黄河边。这里的“旦辞暮至”不必当作是一天之内的事,而是说晓行夜宿,体现征途漫长、行军急促。这四句展现出宏大的出征情景。先说其中的情感,古时候一个少女离开闺阁奔赴沙场,无异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清晨辞别父母,傍晚宿在黄河边,黄河激流溅溅的鸣声,取代了平日里父母亲切的呼唤。这样层层描写,将一位女性出征后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的新奇感受,一一呈现出来,也正因如此,才显得真实。再看其中的景象,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中,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十分苍凉而又悲壮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在我国诗史上并不多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四句与上四句形成排比,但意思有了很大发展。傍晚到达黑山,只说到达却没说宿营,暗示我军已经抵达前线。听不到父母呼唤自己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直接预示着战斗即将打响,也意味着木兰往日的儿女情怀,将在战争中百炼成钢。第三段,概写木兰十多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前两句写我军征战的奋勇,“赴”“度”“飞”这几个字,极有气势。中间两句写宿营时的戒备警惕,也点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这四句虽然写的是全军,木兰自然也在其中。后两句以将军战死,衬托出木兰能生还实属不易。“百战”“十年”都不是实指,而是概括战事频繁、岁月漫长。这六句,写尽了木兰的从军生涯,笔墨十分精炼。第四段,写木兰返回朝廷并辞官。“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里的“天子”就是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勋”就是记功,勋位分为若干等级,每升一等为一转,“十二转”是夸张地说晋升速度之快。“百千强”是说赏赐的物品成百上千还有余。描写天子对木兰的优待不同寻常,一方面暗示木兰战功卓著,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她急于回家的心情。“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想必是木兰对勋位赏赐毫无兴趣,所以天子好奇地问她想要什么,木兰则表示不愿做官,只愿回乡。“愿借千里足”(指快马),是委婉地表达归心似箭。木兰不接受官职,固然可以说是轻视官禄,但也要知道她还隐瞒着女性的身份,在当时的条件下,女子本就不能做官(从军本就是万不得已)。更何况长期离别父母,女儿对父母的思念十分深切。辞官这一部分,依然紧扣木兰作为女性的身份来写。第五段,用浓墨重彩描写木兰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的场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连续用三排六句描绘全家迎接木兰的情景,喜庆欢腾的氛围达到了高潮。不过其中的细节仍有讲究,值得细细体会。十二年过去了,父母更加衰老,所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已经长大成人,按照闺阁的礼节,整理好漂亮的妆容隆重迎接妹妹。遇到这样的喜事,自然要杀猪宰羊庆贺。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中,又透着长幼有序的规矩,这其中蕴含着传统礼俗的美好。木兰心中的喜悦与欣慰,可想而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是在面额上贴花涂黄,是当时妇女流行的妆容。这里又用四排句加两偶句,细致描写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快乐。十二年未曾踏入的闺阁、未曾坐过的床、未曾穿过的衣裳,还有未曾梳理的如云鬓发、未曾描画的花黄妆容,如今都重新拾起,那种快乐难以言表!这意味着,木兰历经艰辛才得以重新做回女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军队编制以十人为一“火”,“火伴”就是同火的士兵。伙伴们怎能不惊慌呢?谁能想到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的木兰,竟然是眼前这位光彩照人的女子!全诗的悬念到这里解开,原来这十二年里,木兰一直女扮男装从军作战。这一段最具喜剧效果,也是全诗情感的最高潮。但这背后更引人深思:十二年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已是艰难;十二年乔装改扮却不露丝毫破绽,更是难上加难。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多么强大啊!第六段,用比喻来收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是跳跃的样子,“迷离”是兔子眯着眼睛的样子,这两句互为补充。雄兔既会跳跃又会眯眼,雌兔既会眯眼又会跳跃,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奔跑,谁能分辨出它们是雄是雌呢!木兰和伙伴们一同征战,装束举止和男子没有差别,大伙又怎么会知道我是女子呢!这四句通过雄兔和雌兔跑动时难以区分的比喻,赞扬和肯定了木兰的才能与智慧,传递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这个机智又幽默的比喻,完美解释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奇迹,也为全诗的喜剧氛围留下了袅袅余音。而这余音之所以意味深长,正是因为它彰显了木兰的英雄品格。

4. 作品点评

《木兰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诗歌巧妙运用铺陈排比、夸张渲染、象声摹绘、悬念设问等多种表现手法,在营造艺术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正是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丰厚的思想意蕴,被选收录于全国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学传统的重要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

清沈德潜《古诗源》

# 《木兰词》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绝似太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尔。能于古调中突出几句,律调自不减文姬笔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明谢榛《古诗归》

# 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问女何所思”四语,妙,妙!“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质得妙,似《焦仲卿妻》诗法。“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琐琐处分,是女郎暴出门行径。“朝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辞黄河与辞爷娘间句法变得妙。“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初似唐人《紫骝马》、《关山月》诸律语。“送儿还故乡”七句如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英雄处众中光景如见。

明钟惺《古诗归》

# “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此等叙法不详不妙。“暮至黑水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琐琐路程中代写离家顾恋如诉。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阿姊闻妹来”:补阿姊小弟关目始妙。“雄兔脚扑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语倒在后咏叹一番。木兰机警英烈之气在纸上矣,未可以闲闲比喻读之。

明谭元春《古诗归》

# 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见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 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火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

清贺贻孙《诗筏》

# 《木兰诗》甚古。当其淋漓,辄类汉魏,岂得以唐调疑之。此诗章法脱换,转掉自然。凡作长篇不可无章法,不可不知脱换之妙。此诗脱换又有陡然竟过处,无文字中,含蓄多语,弥见高老。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佚名《老君十六变词 其八》

下一篇: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