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种芙蓉":在高山上种植荷花,
# 芙蓉:荷花。水生植物也。香花也。不宜山上种植。
"复经黄檗坞":又经过长满黄檗树的山谷。
# 黄檗坞:种满黄檗树的水边。黄檗:应是山上之树。不宜生长水边。味苦也。坞:山坳,水边。,复经:又经过。
"果得一莲时":终于采到一朵莲花时,
# 莲:莲花。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果得:果然得到。偶然得到。如果能够得到。
"流离婴辛苦":遇漂泊离散的生活,承受艰难困苦。
# 辛苦:辛味与苦味。辛酸悲苦。,婴:萦绕。缠绕。,流离:流离失所。离开所适宜之地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魏晋的乐府民歌。诗中通过“高山种芙蓉”“黄檗坞”等意象,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爱情中历经艰辛的痴心追求,既流露了终于获得爱情的欣慰,又饱含了追求过程中颠沛辗转的酸楚。
2. 写作手法
象征:“高山种芙蓉”一句运用象征手法,以“芙蓉”(莲花)象征美好爱情,“高山”象征追求爱情的艰难。这种反常理的种植方式暗示了爱情的可遇不可求。双关:“高山种芙蓉”,“芙蓉”与“夫容”谐音双关,既指实际的花朵,又暗喻心上人的容颜;“果得一莲时”中的“莲”既指莲花,又与“怜”(爱怜)谐音,一语双关。直抒胸臆:“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这两句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态度——只要能收获爱情(“一莲”),即使经历漂泊艰辛(“流离婴辛苦”),也心甘情愿,直截了当地袒露心声,展现了女子为爱无怨无悔的决心。夸张:“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高山种芙蓉”以夸张手法,将柔美的水生花卉强行移植到险峻山巅,海拔落差可达数千米,既突破植物生长规律,又创造出一种刚强与柔美结合的视觉效果;“黄檗坞”暗藏夸张匠心,黄檗作为中药材,其树皮明黄如金,诗人刻意将其集中为“坞”,使得整个山谷仿佛被熔化的黄金填满,与山巅的芙蓉相比,一冷一暖相映成趣。
3. 分段赏析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前两句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追求爱情的艰辛历程。诗中提到的“芙蓉”本应生长在水中,却要从高山上栽种,这种反常的描写暗示了爱情实现的渺茫可能。紧接着的“复经黄檗坞”一句,既表现了栽种环境的艰难,也暗示了追求过程的曲折。这里的“芙蓉”与“夫容”谐音,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暗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后两句则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诗人通过假设语气表明,只要能获得真挚的爱情,即使过着漂泊清贫的生活也心甘情愿。“果得”二字生动传神,将女子渴望爱情的迫切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不像《上邪》那样热情奔放,但诗中女子同样展现出坚毅刚强的性格特质。这种直率坦诚地追求爱情的态度,正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将女子敢爱敢恨的个性展现得光彩夺目。
4. 作品点评
这首民歌虽然篇幅短小,但结构精巧,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自然流畅。特别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将女子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诗歌的构思独具匠心,表面上看,全篇都在描写芙蓉花的生长过程,实则暗含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的修辞手法,将咏物与抒情完美结合,使原本描写高山种莲之难的诗篇,转化为一首动人的爱情诗。这种双关语的运用,是南朝情歌的重要表现手法,能够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自然融合。与一般南朝民歌中两句一意、下句解释上句的常见写法不同,这首诗通篇都采用隐喻手法,需要读完整个作品才能领悟其中深意。
# 《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宋欧阳修、宋祁等《唐书·乐志》
# 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南北朝沈约《宋书·乐志》
# 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子夜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
南北朝释智匠《古今乐录》
# 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唐吴兢《乐府解题》
# 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一种新力量。
现代鲁迅《门外文谈》
# 《子夜歌》没有一首不圆莹若明珠。
现代作家郑振铎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夜夜曲》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蜀道难(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