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关断音信":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
# 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汉使绝经过":汉朝的使者也不再经过。
"胡笳落泪曲":胡笳吹奏出令人落泪的曲子,
# 胡笳:西北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
"羌笛断肠歌":羌笛吹出让人肝肠寸断的歌曲。
# 羌笛:西北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
"纤腰减束素":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
# 纤腰减束素:这句说,腰围因悲伤而消瘦。 纤:细。束素:系在腰上的白绢。
"别泪损横波":离别的泪水损伤了明亮的双眸。
# 别泪损横波:这句说思念故国,悲伤流泪,以致哭坏眼睛。横波:指眼睛。目光清亮,左右转视,如水波之横流。
"恨心终不歇":怨恨之心始终无法平息,
"红颜无复多":美好的容颜也已不再多了。
"枯木期填海":就像枯木期望填平大海,
# 填海:精卫填海。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望断河":希望青山崩塌,塞断河流。
# 青山望断河: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咏史怀古与羁旅思乡题材相结合的作品。这首诗生动展现了诗人身处异域时,对故国君主深切浓烈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感表达如汹涌浪潮,激昂澎湃却又回环低转,似在诉说无尽愁肠。其风格兼具苍凉雄浑与清新明丽,于字句间勾勒出一位被家国离恨日夜啃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身形消瘦、面容憔悴,在思念的煎熬下悲痛难抑,读来令人动容,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那断肠人的真切模样。
2. 分段赏析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开篇描绘了榆关阻隔,音信不通,汉朝使者不再经过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隔绝的氛围,暗示了诗人身处异国的艰难处境,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胡笳和羌笛是具有异域特色的乐器,它们所演奏的曲子往往带有哀伤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这两种乐器演奏的令人落泪、断肠的音乐,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悲痛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愁。“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诗人从自身形象的变化入手,描绘了自己因思乡和忧愤而身体消瘦、眼睛受损的情景。“纤腰减束素”形象地写出了腰肢的消瘦,“别泪损横波”则生动地表现出离别泪水对眼睛的伤害,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身心憔悴。“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恨心终不歇”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怨恨和对现状的不满,“红颜无复多”则感叹青春的逝去,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自己希望改变现状的愿望比作枯木期望填平大海,望着青山希望黄河断流。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绝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3. 作品点评
庾信羁留北方时心绪郁愤,曾创作《咏怀》二十七首。这些诗作不仅抒发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身世之悲,其艺术造诣也达至成熟之境。作为组诗第七篇,字里行间弥漫着羁留北朝的怆然意绪:诗人涕泗横流,心中离恨如缕不绝,纵然深知归乡之愿终成泡影,却始终怀揣对故国的执念。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道士步虚词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