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秋为气":秋天带来了萧瑟的气息,
# 摇落秋为气: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摇落:凋残,零落。
"凄凉多怨情":四处弥漫着凄凉和哀怨的情感。
# 凄凉多怨情:“摇落”二句: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
"啼枯湘水竹":湘水边的竹子因悲泣而干枯,
# 啼枯湘水竹: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
"哭坏杞梁城":杞梁城的城墙也因痛哭而崩塌。
# 哭坏杞梁城: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
"天亡遭愤战":上天让英勇的战士在愤怒中战死,
# 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愤战,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
"日蹙值愁兵":太阳西下时,愁苦的军队正在收缩防线。
# 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直虹朝映垒":早晨,笔直的彩虹映照在军营的壁垒上,
# 直虹朝映垒:“直虹”二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直虹:长虹。
"长星夜落营":夜晚,长星坠落在军营之中。
"楚歌饶恨曲":楚地的歌声充满了怨恨的曲调,
# 楚歌:楚人之歌。
"南风多死声":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
# 南风:南方的乐曲。
"眼前一杯酒":眼前只有这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谁还去管身后的名声。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拟咏怀(十一)》是一首咏史诗,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可看作咏史抒情诗。咏史诗通常是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题材,借古讽今、托古抒怀的诗歌。这首诗中庾信借用了多个历史典故,结合当时自身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来抒发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天亡遭愤战”一句,化用项羽兵败乌江之典。据《史记》载,项羽垓下突围至乌江畔,面对乌江亭长“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劝言,项羽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遂拒渡拒生,自刎以谢江东父老。此处诗人借项羽临终喟叹,暗喻梁朝覆灭亦似天意难违。而“遭愤战”语出双关:既指梁末诸帝如元帝萧绎在江陵之役中仓促应敌的愤懑战事,亦暗讽其苛政虐民激起的民怨沸腾,终酿灭国惨祸。诗中虽以宿命论调为表,实则通过“天亡”“愤战”二典,层层叩问梁室将相失和、主昏臣佞、民心离散之致乱本源,字里行间暗藏对南朝统治者失德丧国的诛心之论。
3. 分段赏析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此句点明时节为秋季,“摇落”描绘出草木凋零的景象,秋气萧瑟,奠定了全诗凄凉哀怨的情感基调。“多怨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怨情源于秋景带来的触动,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无奈,以秋景起兴,情景交融。“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啼枯湘水竹”运用典故,娥皇女英泪洒湘竹,此处借指极度哀伤。“哭坏杞梁城”同样用典,杞梁战死,其妻悲哭,城墙为之崩塌,极言悲痛之深。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如同湘妃之泣、杞梁之悲,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天亡”暗指国家命运如同上天注定走向灭亡,“愤战”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诗人对此感到愤懑。“日蹙”形容局势日益紧迫,“愁兵”则反映出士兵们内心的忧愁与恐惧。此句从宏观角度描绘了国家处于战乱、局势危急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直虹”和“长星”都是不祥之兆,在诗中象征着战争的灾难和凶险。“朝映垒”“夜落营”描绘出在战场上,这些异象时刻笼罩着军营,渲染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前途的渺茫。“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楚歌”常与悲歌相关联,“饶恨曲”表示充满怨恨的曲调。“南风”在古代诗歌中有时象征着衰败之气,“多死声”意味着充满死亡的气息。此句通过描写楚歌和南风,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悲惨和凄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生命的哀叹。“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此句为全诗的总结。“眼前一杯酒”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超脱,只能借酒消愁。“谁论身后名”则反映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在历经沧桑之后,他更关注当下的感受,对身后的名声已不再执着。这两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豁达又悲凉的心境。
上一篇:南北朝·徐陵《洛阳道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