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叹息声一声又一声,
# 复:又。,唧唧:叹息声。
"木兰当户织":木兰对着门织布。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当户:对着门。户,门。
"不闻机杼声":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机:指织布机。
"唯闻女叹息":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 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木兰想的是什么,
#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想的是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所思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思想。“何所忆”同此。何:什么。
"问女何所忆":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
# 忆:思念。
"女亦无所思":木兰我也没想什么,
"女亦无所忆":木兰我也没思念什么。
"昨夜见军帖":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
#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 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父亲没有大儿子,
"木兰无长兄":木兰没有哥哥,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
#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从此替爷征":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到东边集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
# 鞯:马鞍下的垫子。
"南市买辔头":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
#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北市买长鞭":到北边集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早晨告别父母离开,
# 去:离开。,辞:辞别。,旦:早晨。
"暮宿黄河边":傍晚宿营在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
# 溅溅:水流声。,但闻:只听见。但:副词,只,仅仅。
"旦辞黄河去":早晨告别黄河离开,
"暮至黑山头":傍晚到达黑山边,
#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至:到达。一作“宿”。,暮:夜晚。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叫声。
# 啾啾:马叫的声音。,鸣:一作“声”。,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即阴山。一说指河北的燕山山脉;一说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但闻:只听见。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 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即“若飞度关山”。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寒光照铁衣":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寒光:指清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将军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
"壮士十年归":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回来拜见可汗,
#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天子坐明堂":可汗坐在朝堂上。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给木兰)记很大的功,
#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百千,形容数量多。
"可汗问所欲":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
#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不愿做尚书郎,
#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不用:不愿做。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
"送儿还故乡":(让千里马)送自己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父母听说女儿回来,
# 爷娘闻女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句:谓父母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
"出郭相扶将":互相搀扶着出城;
# 扶将:扶持。将:助词。,郭:外城。
"阿姊闻妹来":姐姐听说小妹回来,
# 阿姊:姐姐。
"当户理红妆":对着门梳洗打扮;
#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理:梳理。
"小弟闻姊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 向:对着,朝着。,霍霍:磨刀的声音。一说,刀光煽动疾速貌。
"开我东阁门":打开我东屋的门,
# 阁:古代女子住的小楼。
"坐我西阁床":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脱我战时袍":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
"著我旧时裳":穿上我往日的衣裙。
# 裳: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著:穿。同“着”。
"当窗理云鬓":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
#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对镜帖花黄":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 帖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对镜:一作“挂镜”。
"出门看火伴":出门去看军中的同伴,
# 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一作“伙”。
"火伴皆惊忙":同伴都很惊异:
# 惊忙:惊异。
"同行十二年":同行作战十几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竟)不知木兰是女子。
"雄兔脚扑朔":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
# 雄兔脚扑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雌兔眼迷离":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双兔傍地走":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
# 双兔傍地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 安:疑问代词,怎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它描绘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完整过程,营造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与木兰家乡生活的温馨场景,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表达了对木兰这样勇敢善良、不慕名利之人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铺垫:“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通过木兰织布时的反常表现,即停下织布声声叹息,为下文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心事做铺垫。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市的铺排,渲染出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气氛,表明木兰为从军积极筹备,从各个方面准备所需物品。对偶:“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不闻”与“唯闻”相对,“机杼声”和“女叹息”相对,句式整齐,通过听觉上的对比,突出木兰的心事重重,表现出她此时内心的烦忧。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胜利归来,并非将军只战死,壮士只归来,是互相补充说明,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持久。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万里”极言路途遥远,“度若飞”夸张地表现木兰奔赴战场的速度之快,像飞一样跨越万水千山,突出军情紧急和木兰的矫健英姿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通过连续的提问与回答,自然引出木兰的心事。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雌雄双兔奔跑难辨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进行巧妙解答,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赞美了木兰的机智。铺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分别叙述在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购买出征所需物品,从不同方位的集市来铺陈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的准备过程,展示出一种井然有序又繁忙的氛围,具体而全面地展现了木兰为从军所做的细致准备,同时也体现出当时战事紧急,需多方筹备物资的情景。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唧唧复唧唧”起笔,这声声叹息,打破了木兰当户织布的寻常氛围。不闻往日机杼声响,唯闻木兰幽幽叹息,暗示她此刻已无心织布,内心满是深沉忧思。如此开头,别具匠心,一下便抓住读者的心。紧接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句排比发问,实则为一问,强烈的语气扣人心弦。而木兰平静回应“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看似平淡的回答,却彰显出她性格的沉稳。同时表明,她内心的忧思在经历一番激烈挣扎后,已然做出坚定决定。随后笔锋一转,“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征兵文书连夜下达,军情之紧急不言而喻,显然敌军来势汹汹。可汗大规模征兵,关乎家家户户。“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极言征兵名册之多,“卷卷有父名”以夸张之笔,强调父亲应征之事确凿无疑。“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点明家中父老子幼,木兰成为支撑门户的关键。面对父亲年迈无法远征杀敌,而国家召唤又不可推卸的双重困境,木兰毅然决然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这一替父从军的坚定意志,是对父亲的拳拳爱心与对祖国的耿耿忠心的高度凝聚,尽显巾帼英雄的非凡本色。第二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个排比句一气呵成,详尽铺陈木兰在四市购置鞍马的情景。其中“骏马”与“长鞭”,生动展现出木兰出征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士气,要知道,士气可是士兵的生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里的旦辞暮至,不必拘泥于一日行程,旨在体现木兰晓行夜宿,征途漫长且行军急切。这四句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出征画面。先从情感角度而言,古时少女离开闺阁投身沙场,宛如踏入截然不同的世界。清晨告别爹娘,夜晚宿于黄河之畔,黄河奔腾的溅溅水声取代了父母平日亲切呼唤,如此细腻描写,将木兰出征后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全新的心理感受,一一清晰呈现,正因如此,才显得格外真实。再从场景描绘来看,黄河边,暮色笼罩下,一位女战士枕戈待旦,此景尽显苍凉悲壮,在中国诗史上亦属罕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四句与前文构成排比,然意脉更进一层。暮至黑山,只言到达未提住宿,暗示军队已抵前线。不闻爹娘呼唤,唯闻燕山胡骑嘶鸣,直接点明战斗即将打响,也意味着木兰往日的儿女柔情,将在战火中锤炼得坚韧刚强。第三段,简要勾勒木兰长达十余年的征战岁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个“赴”字,尽显奔赴战场的急切;“度”字与“飞”字,生动描绘出木兰如疾风般跨越万水千山,直抵前线,将我军英勇无畏、迅猛前行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此二句刻画了宿营场景。凛冽的北方寒气中,打更声此起彼伏,冰冷的月光映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不仅凸显出营地戒备森严,更渲染出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这四句虽着眼于全军,但木兰的身影自然融入其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将军在无数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衬托出木兰能够平安归来是何等不易。“百战”与“十年”并非确切数字,而是以夸张手法,概括战事的频繁与岁月的漫长。短短六句,便将木兰的从军生涯描绘得细致入微,文字精炼至极。第四段木兰凯旋归来,入朝拜见天子,天子端坐于明堂之上。“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即记录战功,勋位等级分明,每晋升一等称作一转,“十二转”以夸张之笔,凸显木兰战功赫赫,晋升速度之快。“百千强”表明赏赐之物极为丰厚,数量众多。天子对木兰如此优厚的待遇,既侧面反映出木兰战功卓著,又衬托出她归心似箭。“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对天子赐予的勋位赏赐毫无眷恋,天子诧异询问她的心愿,木兰直言不愿为官,只求还乡。“愿借千里足”,含蓄表达了她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木兰拒绝官职,一方面体现她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另一方面,当时女子为官实属大忌,她隐藏女性身份从军,如今平安归来,自然渴望回归平静生活。尤其久别父母,思念之情愈发深切。这辞官的情节,紧密围绕木兰的女性身份展开,刻画细腻。第五段此段以细腻笔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场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连续铺陈三排六句,生动展现全家迎接木兰的喜庆场面,欢乐氛围瞬间达到高潮。但细细品味,其中大有不同。时隔十二年,父母愈发年迈,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长大成人,依照闺阁礼仪,精心梳妆盛装相迎;弟弟听闻姐姐归来,兴奋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全家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且长幼有序,尽显传统礼俗之美。木兰心中的喜悦与欣慰,不言而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花黄”是当时女子流行的妆容,在面额上贴花涂黄。这四排句两偶句,细致描绘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阔别十二年的闺阁、床榻、衣裳,未曾梳理的云鬓,未曾贴饰的花黄,如今一一重拾,其内心的快乐难以言表,象征着木兰来之不易的女性身份的回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伍的士兵。火伴们怎能不惊讶?一同征战出生入死十二年的木兰,竟是眼前这位光彩照人的女郎!至此,全诗悬念解开,原来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这一情节充满喜剧效果,将全诗情感推向最高潮。同时引人深思,十二年征战九死一生已然艰难,十二年乔装不露痕迹更是难上加难,木兰内心该拥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啊!第六段诗末以精妙比喻收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描绘兔子跳跃的样子,“迷离”形容兔眼眯缝之态,这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雄兔与雌兔皆有扑朔迷离之态。当两只兔子一同在地上奔跑时,又有谁能分辨出雌雄呢?就如同木兰与战友并肩作战,其装束举止与男子无异,战友们又怎会知晓她是女子。这一比喻机智幽默,不仅圆满解释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奇迹,更高度赞扬和肯定了木兰的才能与智慧,传达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观念。此比喻如袅袅余音,韵味无穷,进一步彰显了木兰的英雄品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塑造的木兰,充满传奇色彩却又真切动人。木兰兼具多重身份,她既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奇女子,也是有着平凡一面的普通人;既是英勇豪迈的巾帼英雄,又是纯真质朴的平民少女;既是身姿矫健的勇士,也是娇柔可人的女儿。她的性格丰富立体,勤劳善良中透着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不失机敏活泼。她深爱着亲人,也心怀报国热忱,不贪恋高官厚禄,独钟情于和平生活。
# 《木兰词》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绝似太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尔。能于古调中突出几句,律调自不减文姬笔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明谢榛《四溟诗话》
# 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问女何所思”四语,妙,妙!“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质得妙,似《焦仲卿妻》诗法。“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琐琐处分,是女郎暴出门行径。“朝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辞黄河与辞爷娘间句法变得妙。“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初似唐人《紫骝马》、《关山月》诸律语。“送儿还故乡”七句如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英雄处众中光景如见。
明钟惺《古诗归》
# “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此等叙法不详不妙。“暮至黑水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琐琐路程中代写离家顾恋如诉。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阿姊闻妹来”:补阿姊小弟关目始妙。“雄兔脚扑朔……安得辨我是雄雌。”四语倒在后咏叹一番。木兰机警英烈之气在纸上矣,未可以闲闲比喻读之。
明谭元春《古诗归》
# 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见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 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如一本杂剧,插科打诨,皆在净丑。《木兰诗》有阿姊理妆,小弟磨刀一段,便不寂寞,而“出门见火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也。
清贺贻孙《诗筏》
# 《木兰诗》甚古。当其淋漓,辄类汉魏,岂得以唐调疑之。此诗章法脱换,转掉自然。凡作长篇不可无章法,不可不知脱换之妙。此诗脱换又有陡然竟过处,无文字中,含蓄多语,弥见高老。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
清沈德潜《古诗源》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子夜歌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