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楚驿四年中":在吴地的山峦、楚地的驿站间辗转度过了四年,
"一见清明一改容":每一次看到清明的景象,心情都会有所变化。
"旅恨共风连夜起":羁旅的愁恨随着风在夜里一同涌起,
"韶光随酒著人浓":美好的春光伴着美酒,愈发让人沉醉。
"延兴门外攀花别":曾在延兴门外折花与友人分别,
"采石江头带雨逢":又在采石江边冒雨相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心中满是归家的念头,却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
"路边戈甲正重重":因为路边到处都是重重的兵器与铠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旅居江南四年清明时节的独特风光,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韶光易逝的怅惘,让人深切感受到其羁旅生涯中的无奈与忧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旅恨共风连夜起”描绘出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恨如同风一般,在黑夜里肆意涌起,强调了愁绪的浓烈与难以遏制。“韶光随酒著人浓”则刻画了美好时光伴随着饮酒而在心中愈发浓郁的感受,“韶光”代表着青春、美好的岁月。将充满苦涩的“旅恨”与带有美好意味的“韶光”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理想与现实、欢乐与愁苦之间的巨大反差,更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对时光流逝、漂泊无依的感慨。直抒胸臆:“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中“无限归心”直接表明诗人心中饱含着无尽的思归之情,毫无掩饰地抒发了他渴望回到家乡的强烈愿望。“何计是”则流露出一种无奈,诗人虽归心似箭,却不知通过何种办法才能实现归乡的心愿。“路边戈甲正重重”进一步点明了无奈的原因,是因为路边布满了重重的兵器和战甲,暗示了当时战乱的局势。诗人在此直接表达出归乡不得的无奈与愁苦。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诗人点明自己在吴山楚驿漂泊已四年,每到清明,心情都会因之而变。“四年”突出漂泊之久,“一改容”则形象地表现出清明时节引发诗人内心复杂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颔联“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运用拟人手法,“旅恨”与风一同连夜兴起,将无形的愁绪展现出来;美好的春光随着酒意越发浓郁,“著人浓”生动地写出春光与酒意交织在诗人心头,更添羁旅愁绪,强化了情感表达。颈联“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通过回忆延兴门外攀花惜别,采石江头雨中相逢的场景,以具体地点和场景的转换,展现诗人漂泊辗转的经历,蕴含着与友人分别、重逢的复杂情感,也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与叙事性。尾联“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直接抒发归心似箭却无计可施的无奈,“无限”强调归心之切,而“路边戈甲正重重”描绘出道路上战事吃紧,点明归乡受阻的现实,以景结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将个人的羁旅愁绪融入清明节气所蕴含的生命哲思之中。它既传承了唐代清明诗“哀而不伤”的传统风格,又借助“改容”“无限”等词汇,强化了情感的表达。诗里细腻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心路历程,既有旅途中对家乡绵延不绝的思念,也有对江南景色的描绘。与杜牧《清明》含蓄蕴藉的风格不同,郑准在诗中更倾向于直抒胸臆。他通过交错叠加,如“四年”漫长时光与清明“一时”的对比,以及意象的鲜明对照,像“戈甲”的肃杀与“韶光”的美好相对,深刻呈现出乱世文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上一篇:唐·刘氏妇《明月堂》
下一篇:唐·司空图《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