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nán
qīng
míng

朝代:唐作者:郑准浏览量:1
shān
chǔ
驿
nián
zhōng
jiàn
qīng
míng
gǎi
róng
hèn
gòng
fēng
lián
sháo
guāng
suí
jiǔ
zhuó
rén
nóng
yán
xīng
mén
wài
pān
huā
bié
cǎi
shí
jiāng
tóu
dài
féng
xiàn
guī
xīn
shì
biān
jiǎ
zhèng
chóng
chóng

译文

在吴地的山峦、楚地的驿站间辗转度过了四年,每一次看到清明的景象,心情都会有所变化。羁旅的愁恨随着风在夜里一同涌起,美好的春光伴着美酒,愈发让人沉醉。曾在延兴门外折花与友人分别,又在采石江边冒雨相逢。心中满是归家的念头,却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因为路边到处都是重重的兵器与铠甲。

逐句剖析

"吴山楚驿四年中":在吴地的山峦、楚地的驿站间辗转度过了四年,

"一见清明一改容":每一次看到清明的景象,心情都会有所变化。

"旅恨共风连夜起":羁旅的愁恨随着风在夜里一同涌起,

"韶光随酒著人浓":美好的春光伴着美酒,愈发让人沉醉。

"延兴门外攀花别":曾在延兴门外折花与友人分别,

"采石江头带雨逢":又在采石江边冒雨相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心中满是归家的念头,却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

"路边戈甲正重重":因为路边到处都是重重的兵器与铠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南清明》为唐代诗人郑准所作的七言律诗,全篇四联八句,共56字。此诗描绘了诗人旅居江南四年间,每逢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诗里运用“吴山楚驿”“采石江头”等意象,细腻勾勒出江南清明时节的独特风光。同时,借助“旅恨共风”与“韶光随酒”的对比,将漂泊异乡之人的思乡情愫,以及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的怅惘之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郑准身为晚唐诗人,在乾宁年间考中进士,后出任荆南节度使成汭的推官,却因与成汭意见不合而惨遭杀害。《江南清明》这首诗,创作于他宦游江南之际,真切记录下诗人于吴山楚驿等地,四年间每至清明时心境的起伏变迁。彼时,唐末战乱频繁,从诗中“路边戈甲正重重”等语句,便能隐隐察觉到时代动荡不安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旅居江南四年清明时节的独特风光,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韶光易逝的怅惘,让人深切感受到其羁旅生涯中的无奈与忧伤。

2. 写作手法

对比:“旅恨共风连夜起”描绘出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恨如同风一般,在黑夜里肆意涌起,强调了愁绪的浓烈与难以遏制。“韶光随酒著人浓”则刻画了美好时光伴随着饮酒而在心中愈发浓郁的感受,“韶光”代表着青春、美好的岁月。将充满苦涩的“旅恨”与带有美好意味的“韶光”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理想与现实、欢乐与愁苦之间的巨大反差,更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对时光流逝、漂泊无依的感慨。直抒胸臆:“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中“无限归心”直接表明诗人心中饱含着无尽的思归之情,毫无掩饰地抒发了他渴望回到家乡的强烈愿望。“何计是”则流露出一种无奈,诗人虽归心似箭,却不知通过何种办法才能实现归乡的心愿。“路边戈甲正重重”进一步点明了无奈的原因,是因为路边布满了重重的兵器和战甲,暗示了当时战乱的局势。诗人在此直接表达出归乡不得的无奈与愁苦。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诗人点明自己在吴山楚驿漂泊已四年,每到清明,心情都会因之而变。“四年”突出漂泊之久,“一改容”则形象地表现出清明时节引发诗人内心复杂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颔联“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运用拟人手法,“旅恨”与风一同连夜兴起,将无形的愁绪展现出来;美好的春光随着酒意越发浓郁,“著人浓”生动地写出春光与酒意交织在诗人心头,更添羁旅愁绪,强化了情感表达。颈联“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通过回忆延兴门外攀花惜别,采石江头雨中相逢的场景,以具体地点和场景的转换,展现诗人漂泊辗转的经历,蕴含着与友人分别、重逢的复杂情感,也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与叙事性。尾联“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直接抒发归心似箭却无计可施的无奈,“无限”强调归心之切,而“路边戈甲正重重”描绘出道路上战事吃紧,点明归乡受阻的现实,以景结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将个人的羁旅愁绪融入清明节气所蕴含的生命哲思之中。它既传承了唐代清明诗“哀而不伤”的传统风格,又借助“改容”“无限”等词汇,强化了情感的表达。诗里细腻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心路历程,既有旅途中对家乡绵延不绝的思念,也有对江南景色的描绘。与杜牧《清明》含蓄蕴藉的风格不同,郑准在诗中更倾向于直抒胸臆。他通过交错叠加,如“四年”漫长时光与清明“一时”的对比,以及意象的鲜明对照,像“戈甲”的肃杀与“韶光”的美好相对,深刻呈现出乱世文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氏妇《明月堂》

下一篇:唐·司空图《陈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