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听讼罢":处理完民间诉讼之事后,
"福宇试登临":我们来到这座福佑之地的寺院尝试登高望远。
"兔苑移飞盖":从兔苑移来华丽的车马,
# 苑:一作苍。
"王城列玳簪":王城的官员们头戴玳瑁发簪,列队随行。
"阶荒犹累玉":寺院的台阶虽显荒芜,却仍像堆积着玉石般雅致,
"地古尚填金":地方虽古老,还留存着如填埋黄金般的珍贵遗迹。
"龙桥丹桂偃":龙形石桥边,丹桂枝丫低垂,
"鹫岭白云深":鹫岭上,白云幽深缭绕。
"秋窗被旅葛":秋日的窗棂旁覆盖着旅人带来的葛布,
"夏户响山禽":夏日的门户边传来山中禽鸟的鸣叫。
"清风吹麦陇":清风吹拂着麦田,
"细雨濯梅林":细雨洗涤着梅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诗。借“寺庙阶玉”“龙桥丹桂”“清风麦陇”“细雨梅林”等景象,写出了陪衡阳王游览耆阇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寺内外的景致与禅意氛围。
2. 写作手法
拟人:“细雨濯梅林”中,“濯”字赋予细雨人的动作,仿佛细雨在轻柔洗涤梅林,让梅花经雨更显洁净清新,生动写出雨后梅林的鲜活之态。多感官描写:“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句,“清风”带来触觉感受,“风吹麦陇”引发听觉联想;“细雨”是视觉所见,“濯梅林”则联动视觉与触觉感知,多种感官交织,让自然场景的描写更丰富立体。自然环境描写:“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等句,细致描绘风、雨、麦陇、梅林等景致,营造清新静谧的氛围,烘托寺院环境的清幽。意象组合:“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句,“清风”“细雨”为自然气象意象,一拂一润,动静相济;“麦陇”“梅林”为田园植物意象,一阔一幽,色彩相映。四者组合,既见风过麦田的生机,又显雨洗梅林的洁净,共同营造出清新静谧、兼具野趣与雅致的画面,暗合寺院周边的环境氛围。
3. 分段赏析
“甘棠听讼罢,福宇试登临”开篇交代游寺缘由,衡阳王处理完政事后,来到这座佛国福地尝试登高游览。“甘棠听讼罢”既赞衡阳王勤政爱民,又点明游览的背景;“福宇试登临”点题,引出下文对耆阇寺的描写,开篇便含政务之余寻幽访古的闲逸。“兔苑移飞盖,王城列玳簪”描绘出游的阵容,如同从兔苑移来华丽的车马,王城的官员们头戴玳瑁发簪列队随行。“飞盖”形容车马的华美,“玳簪”代指佩戴华贵饰物的官员,通过“兔苑”“王城”的典故与“飞盖”“玳簪”的意象,展现衡阳王出游的气派与随行人员的庄重,凸显游览的规格与氛围。“阶荒犹累玉,地古尚填金”转向寺内古迹,寺院的台阶虽显荒寂却仍留存着玉石的痕迹,古老的地面上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铺填的金饰。“阶荒”“地古”点出寺院的悠久,“累玉”“填金”的描写,既写寺内古迹的奢华遗存,又暗衬寺院昔日的繁盛,在今昔对比中流露对古寺历史的追怀。“龙桥丹桂偃,鹫岭白云深”描写寺内及周边景致,龙形的桥边丹桂枝干低垂,如鹫鸟般的山岭上白云缭绕深远。“龙桥丹桂”“鹫岭白云”选取富有禅意与诗意的意象,“偃”写丹桂姿态,“深”绘白云意境,动静相衬,勾勒出古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灵秀,尽显山林佛寺的静谧之美。“秋窗被旅葛,夏户响山禽”刻画寺中细节,秋日的窗户上覆盖着野生的葛藤,夏日的门户边传来山禽的鸣叫声。“秋窗”“夏户”暗示时光流转中的寺院景象,“被旅葛”显自然野趣,“响山禽”添生机声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古寺与自然相融的清幽之态。“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将视野拓展到寺外风光,清爽的微风吹过麦田,细密的小雨洗涤着梅林。“清风”“细雨”营造出柔和的氛围,“吹麦陇”“濯梅林”的动态描写,将寺外田园与山林的生机纳入笔下,与寺内的古雅清幽形成呼应,全诗以景结情,尽显陪游途中的闲逸与自然之趣。
4. 作品点评
明代文人整理南北朝典籍时,把这首诗收录进《张散骑集》,使其成为研究南朝佛教文学的重要文献。诗里“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的意象搭配,直接对唐代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提炼自然意象的方式产生了影响。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大同八年秋九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