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宵出望园":我在清净的夜晚离开望园,
"诘晨届钟岭":清晨时分抵达了钟岭。
"轮动文学乘":车驾缓缓启动,载着文人雅士的车乘,
"笳鸣宾从静":胡笳轻鸣,随从们悄然无声。
"暾出岩隐光":初升的太阳从岩石后升起,透出隐约的光亮,
"月落林余影":月亮已经落下,树林里还留着残余的月光。
"札纷八桂密":八桂树生长茂密,枝叶纷披,
"坡陁再城永":山坡起伏,城墙显得格外绵长。
"伊予爱丘壑":我本就喜爱山川林泉,
"登高至节景":今日登高,终于见到了这绝佳的景色。
"迢递睹千室":远远望去,能看到众多房舍,
"迤逦观万顷":曲折前行,眼前是辽阔的原野。
"即事已如斯":眼前的景色已是如此美好,
"重兹游胜境":再次来到这里游览这美好的境地。
"精理既已详":钟山的精妙道理已阐述详尽,
"玄言亦兼逞":玄妙的感悟也得以充分表达。
"方知蕙带人":如今才明白,像我这样高洁的人,
"嚣虚成易屏":世俗的喧嚣很容易就能抛开。
"眺瞻情未终":远眺的兴致还未结束,
"龙镜忽游骋":忽然如同在龙镜中自由驰骋。
"非曰乐逸游":我并非贪图游玩的乐趣,
"意欲识箕颍":而是想效仿上古隐士(箕山颍水之贤),追寻高洁的精神境界。
# 箕颍:一集作其颖。
1.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清宵出望园,诘晨届钟岭”以时间为线,从“清宵”到“诘晨”,交代诗人彻夜前往钟山的行程,“届”字点明抵达,暗含对钟山的期待。“轮动文学乘,笳鸣宾从静”写车驾轻动、随从静穆的场景,“笳鸣”反衬山林幽寂,烘托出文人雅集的清净氛围。中间四句“暾出岩隐光,月落林余影”“札纷八桂密,坡陁再城永”聚焦自然景物:“暾出”“月落”捕捉光影变化,“隐光”“余影”以细腻笔触勾勒晨昏交替的朦胧美;“札纷”状树木繁茂,“坡陁”写地势起伏,“八桂密”“再城永”则展现钟山草木丰茂、绵延不绝的幽深之境,画面由动转静,层次分明。“伊予爱丘壑,登高至节景”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因爱山水而登山赏景,“节景”二字强调所见为钟山佳境,自然引出后文对全景的描绘。“迢递睹千室,迤逦观万顷”以“迢递”“迤逦”铺陈视野的辽阔,“千室”“万顷”从村落到庭野,由近及远,凸显钟山的苍茫与壮丽,体现诗人登高望远的畅怀。“即事已如斯,重兹游胜境”是对前文景物的总结,直言钟山美景值得重游,流露出对自然的沉醉。“精理既已详,玄言亦兼逞”,说明诗人不仅观景,更从山水中领悟到深刻道理,“玄言”呼应南朝文人“以景悟理”的创作倾向。“方知蕙带人,嚣虚成易屏”用“蕙带人”代指高洁之士,“嚣虚”指世俗纷扰,“易屏”谓轻易摒弃,借钟山之境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眺瞻情未终,龙镜忽游骋”“龙镜”:或指佛经中“心如明镜台”的禅喻,亦可能化用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典故,喻讲经时智慧破障。“游骋”展现“不二法门”中超越言语思维的直观体悟,契合《楞严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的顿悟境界。末句“非曰乐逸游,意欲识箕颍”点明主旨:并非贪图游玩之乐,而是效仿上古隐士(箕山颍水之贤),追求精神的高洁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