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尽炎气微":夏天结束,炎热的气息变得微弱,
"火息凉风生":暑气消散,凉爽的风开始吹起。
"绿草未倾色":绿色的草木还没有褪去原本的色泽,
"白露已盈庭":白色的露水已经布满庭院。
"远视秋云发":向远处眺望,秋天的云彩开始浮现,
"近听寒蝉鸣":近处听到寒蝉的鸣叫。
"运移矜物化":时光运转,感慨万物的变化,
"川上感余情":如同孔子在川上感叹时光流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诗。诗人借初秋的自然景象变化,感慨时光流转与万物变化,体现出对自然物候和生命流转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时节变迁的细腻感知。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前三句选取“炎气微”“凉风生”“绿草”“白露”“秋云”“寒蝉”等多个意象,将它们自然串联,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萧瑟的初秋氛围。这些意象相互补充、呼应,让读者在感受景物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直接点明季节的转换,夏天已然过去,炎热的气息逐渐微弱,暑气慢慢消散,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季节交替时气候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初秋来临的气息,为全诗定下了初秋的基调,展现出季节变迁的自然过渡。“绿草未倾色,白露已盈庭”:细腻地描绘了初秋独特的物候特征。绿草依旧保持着尚未完全褪色的状态,显示出夏天的余韵仍在;然而,庭院中已经布满了白露,这是秋天到来的明显标志。“未倾色”与“已盈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季节交替的渐进过程,又暗示了时光的悄然流逝,引发诗人对物候变化的关注与感慨。“远视秋云发,近听寒蝉鸣”:从感官角度进一步渲染初秋氛围。诗人远望天空,看到秋云开始生发,云卷云舒间,秋意渐浓;近处侧耳倾听,寒蝉发出凄切的鸣叫,增添了秋的凉意与萧瑟之感。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将初秋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在季节转换时的微妙变化。“运移矜物化,川上感余情”:诗人在前文描绘初秋景色的基础上,生发感慨。“运移”指时光的运转,“矜物化”表达对万物变化的感慨,诗人因季节的变换、万物的兴衰而心生怜惜。“川上感余情”则借用孔子在川上感叹时光流逝的典故,深化了这种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表达出诗人对时光匆匆、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上一篇:南北朝·萧纲《赋乐器名得箜篌诗》
下一篇:南北朝·冯淑妃《感琵琶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