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sān
·
·
bìng

朝代:南北朝作者:释亡名浏览量:2
jiàn
píng
hǎi
héng
què
wàn
zhāo
chuáng
zhěn
shàng
huí
zhuǎn
yǎng
rén
zhuàng
suí
jiǎn
shēn
yín
tòng
luó
suī
mǎn
chóu
méi
xiàng

译文

拔出宝剑能平定天下四方,横握长戈可击退千军万马。忽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翻身转动都要依靠他人搀扶。往日的雄壮气色随着身体衰弱而减退,痛苦的呻吟声和身体的疼痛一同出现。眼前虽然满是华美的丝织品,却独自对着角落皱起愁眉。

逐句剖析

"拔剑平四海":拔出宝剑能平定天下四方,

# 平:平定、扫平。

"横戈却万夫":横握长戈可击退千军万马。

# 万夫:万人,极言人之众多。,却:击退、打败。,戈: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盛行于殷周,秦以后逐渐为新的兵器所替代。此处以之代指各种长武器。

"一朝床枕上":忽然有一天卧病在床,

# 床枕上:简缩句式,犹言躺在床上。

"回转仰人扶":翻身转动都要依靠他人搀扶。

# 回转:转身。

"壮色随肌减":往日的雄壮气色随着身体衰弱而减退,

"呻吟与痛俱":痛苦的呻吟声和身体的疼痛一同出现。

# 俱:同、共。

"绮罗虽满目":眼前虽然满是华美的丝织品,

# 绮罗:有两解,一为美丽的衣饰。一为美丽的妇人,穿着绫罗绸缎的华美女人,皆通。

"愁眉独向隅":却独自对着角落皱起愁眉。

# 向隅:面对屋子的一个角落。隅:角落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苦诗五首(其三·病苦)》是北周释亡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二句展现出人物曾经英勇无畏、能平定天下的壮举,寄寓着对其过往英武身姿的赞叹;后六句则转向人物如今卧病在床、身体衰弱的境遇,抒发了对其从英勇到衰弱这一变化的惋惜与感慨。此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包含着对人生境遇起伏的思考,表达出对世事无常和生命脆弱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拔剑平四海”,开篇以“拔剑”这一动作,塑造出英武果敢的形象,“平四海”则展现出平定天下的豪情与能力。这句语言简练却充满力量,直接勾勒出人物曾经的英勇与气魄,为后文的变化埋下伏笔。“横戈却万夫”,承接上句,“横戈”同样是充满力量的动作,“却万夫”写出击退众多敌人的壮举。此句与上句形成并列,通过“平四海”“却万夫”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人物曾经的英勇无畏,让这一形象更加鲜明。“一朝床枕上”,笔锋一转,“一朝”写出时间的突然转变,“床枕上”点明人物如今身处的场所。这一句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状态,却通过环境的变化,暗示出曾经英勇的人物如今卧病在床的境遇,与前文的英武形成鲜明对比,透着世事无常的感慨。“回转仰人扶”,具体描写人物在床榻上的状态。“回转”这一简单动作,如今却需要“仰人扶”,细致地展现出身体的衰弱。这与前文“拔剑”“横戈”的有力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让衰弱之感更加真切,也传递出对这种境遇的惋惜。“壮色随肌减”,聚焦于人物的外在变化。“壮色”指曾经的雄壮气色,“随肌减”写出这种气色随着身体的衰弱而逐渐褪去。这一句从气色的变化入手,进一步刻画身体的衰败,与“拔剑平四海”时的英武气色形成对比,让人物的境遇变化更显具体。“呻吟与痛俱”,转向人物的内在感受。“呻吟”是痛苦时的自然反应,“与痛俱”则点明呻吟与疼痛一同存在。这一句通过听觉与感觉的结合,展现出人物承受的痛苦,让衰弱的状态更添一层苦楚,情感上的惋惜也更为深切。“绮罗虽满目”,描写周围的环境。“绮罗”是华美的丝织品,代表着富足的物质,“满目”写出其数量之多。这些华美的事物本应带来慰藉,却在人物的痛苦面前显得无力,形成反衬,突出了身体的痛苦与内心的失落。“愁眉独向隅”,以人物的神态作结。“愁眉”直接写出内心的忧愁,“独向隅”则描绘出独自面向角落的姿态。这一神态与姿态,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呼应了前文的衰弱与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王韶之《咏雪离合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