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晚荒城上":傍晚时分站在荒凉的城上,
"苍茫余落晖":天地苍茫只剩落日余晖。
"都护楼兰返":都护从楼兰胜利返回,
"将军疏勒归":将军自疏勒征战归乡。
"马有风尘气":战马带着风尘的气息,
"人多关塞衣":将士多穿边关的战衣。
"阵云平不动":战云平铺凝固不动,
"秋蓬卷欲飞":秋蓬被风吹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听闻水军正在激战,
"今年不解围":今年的围困未解除。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诗歌描绘了日晚荒城的苍茫暮色、征战归来的将士和紧张凝滞的战场氛围,借阵云、秋蓬等景象,写出了北周与南朝水战失利、战事胶着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忧虑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用停滞的阵云象征紧张的战争局势,飘动的秋蓬暗示将士漂泊征战的命运,将自然景象赋予战争意味,含蓄表达诗人对将士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忧虑。对比:前八句写北周将士凯旋荣归,展现强大军威;结尾“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却点明战事失利、陷入重围。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争结果的意外与残酷,强化情感冲击。烘托:前八句描绘将士远征塞外、凯旋归来,渲染出胜利的氛围。这些内容为结尾“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做铺垫,以胜利烘托失败,更显结局的悲凉与无奈。比喻:“秋蓬卷欲飞”把将士比作秋天随风飞旋的蓬草,形象地展现出他们漂泊不定、征战四方的状态,生动体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动荡与艰辛。用典:“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巧用两个典故。前者指西汉傅介子奉命出使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归;后者是东汉耿恭坚守疏勒城,击退匈奴进攻,最终被迎归。作者在诗中借这两个典故,喻指北周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将不同时间的战事集中描述,突出此次南征统帅皆是立功边陲的名将,增添了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荒城”“落晖”这两个意象,显得阔大雄浑,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情调。边塞荒凉的城堡,辽阔苍茫的原野,笼罩在淡烟暮霭之中,残阳如血。这为后文描写战事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北周劲旅远征塞外、凯旋归来的情景。“都护”本是西域国名,西汉昭帝时,楼兰多次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刺杀了楼兰王返回;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城,多次打败匈奴进攻,城中粮食耗尽,只剩数十人仍坚守不降,最终被汉军迎接归来。这里借用典故,比喻北周一批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诗人把这些并非同一年发生的战事,通过用典高度浓缩、典型概括,集中在写这首诗的这一年来描述,目的是突出此次南征的统帅,都是一向在边陲立功、威震敌国的名将。“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两句,描写将士们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地从边塞归来,马未卸鞍,人未解甲,身上还带着边关战场的征战气息。“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两句,象征着新的战争形势紧张又严重,将士们刚刚归来,又将扬威远征。“阵云平不动”形容云层叠起,平铺在天穹,好像凝固不动的兵阵;“秋蓬”是秋天的蓬草,末梢大于根部,遇到风就会拔地飞旋,在诗歌中常用作比喻漂泊不定。这两句既描写了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了开头两句,又隐喻了战争氛围的浓烈,将士们又如飞蓬一般离家远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将士的同情和忧虑。结尾两句突转,富有波澜,不仅用“闻道”将时空一下子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还把双方交战的经过完全省略,只用“楼船战”“不解围”,暗示出诗人的忧虑不幸成为现实:沌口大战周军大败,退守江陵,元定的军队在巴陵遭到全部围歼,沔州的裴宽正被陈军水师围困……“不解围”三个字巧妙而含蓄,战事尚未结束,胜负大局却已确定。这两句与前八句那种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让人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楼船”一词,不仅隐喻了江南高大的战舰和水军的威势,还恰当地暗示了战争发生的方位在江南:《汉书·杨仆传》记载,南越反叛,汉武帝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去征讨,用典可谓含蓄又贴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结构十分独特。原本北周将军们征服异域大获全胜的情景,是在沌口大战前好几年间陆续发生的,可诗人却把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描写;从出征南朝到“楼船”“不解围”,中间也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但诗人用“闻道”一词转折,巧妙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把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这三个在不同时空发生的场景,连贯地贯穿起来。前八句都是为后两句做烘托陪衬的,这样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还让人觉得全诗前后关联紧密,结构完整。
上一篇:南北朝·萧绎《藩难未静述怀诗》
下一篇:南北朝·宗夬《荆州乐三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