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浏览量:1
wǎn
huāng
chéng
shàng
cāng
máng
luò
huī
lóu
lán
fǎn
jiāng
jūn
shū
guī
yǒu
fēng
chén
rén
duō
guān
sài
zhèn
yún
píng
dòng
qiū
péng
juǎn
fēi
wén
dào
lóu
chuán
zhàn
jīn
nián
jiě
wéi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荒凉的城上,天地苍茫只剩落日余晖。都护从楼兰胜利返回,将军自疏勒征战归乡。战马带着风尘的气息,将士多穿边关的战衣。战云平铺凝固不动,秋蓬被风吹卷欲飞。听闻水军正在激战,今年的围困未解除。

逐句剖析

"日晚荒城上":傍晚时分站在荒凉的城上,

"苍茫余落晖":天地苍茫只剩落日余晖。

"都护楼兰返":都护从楼兰胜利返回,

"将军疏勒归":将军自疏勒征战归乡。

"马有风尘气":战马带着风尘的气息,

"人多关塞衣":将士多穿边关的战衣。

"阵云平不动":战云平铺凝固不动,

"秋蓬卷欲飞":秋蓬被风吹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听闻水军正在激战,

"今年不解围":今年的围困未解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七)》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创作《拟咏怀》的第十七首。诗开篇“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点明时间与地点,荒凉的城堡与残阳余晖,勾勒出苍凉悲壮的氛围。接着“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借都护从楼兰返回、将军自疏勒归来的典故,描绘北周将士从边塞凯旋,战马与将士都带着征战的气息。“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既描绘了边塞秋景,又象征着战争形势再度紧张。最后“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诗人听闻楼船之战,周军陷入围困,与前文凯旋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写,展现战争局势的变化,流露出对国家战事的关切与忧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切定论。仔细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北周在与南朝的水战中遭遇惨败,最典型的当属公元567年的沌口之战。沌口位于今天湖北汉阳的西南方向。当时,陈朝的湘州刺史华皎背叛陈朝,投靠了后梁(萧岿)。他暗中派人请来北周军队支援自己。陈朝得知后,派出十多万大军前去讨伐华皎,而后梁也派两万兵力接应叛军。到了九月,陈军与北周、后梁、华皎三方组成的联军,在沌口展开激战。最终,联军大败,华皎独自乘船逃走,他的四十多名部将被处死。北周的水师一路退回到江陵,而北周陆军元定率领的部队孤立无援,逃到巴陵时,被陈朝水军包围歼灭,元定和后梁将领李广都被俘虏。陈军大将程灵洗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北周的沔州,攻破城池,活捉了沔州刺史裴宽。这场战争在《陈书》《周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诗歌描绘了日晚荒城的苍茫暮色、征战归来的将士和紧张凝滞的战场氛围,借阵云、秋蓬等景象,写出了北周与南朝水战失利、战事胶着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忧虑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用停滞的阵云象征紧张的战争局势,飘动的秋蓬暗示将士漂泊征战的命运,将自然景象赋予战争意味,含蓄表达诗人对将士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忧虑。对比:前八句写北周将士凯旋荣归,展现强大军威;结尾“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却点明战事失利、陷入重围。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争结果的意外与残酷,强化情感冲击。烘托:前八句描绘将士远征塞外、凯旋归来,渲染出胜利的氛围。这些内容为结尾“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做铺垫,以胜利烘托失败,更显结局的悲凉与无奈。比喻:“秋蓬卷欲飞”把将士比作秋天随风飞旋的蓬草,形象地展现出他们漂泊不定、征战四方的状态,生动体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动荡与艰辛。用典:“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巧用两个典故。前者指西汉傅介子奉命出使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归;后者是东汉耿恭坚守疏勒城,击退匈奴进攻,最终被迎归。作者在诗中借这两个典故,喻指北周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将不同时间的战事集中描述,突出此次南征统帅皆是立功边陲的名将,增添了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荒城”“落晖”这两个意象,显得阔大雄浑,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情调。边塞荒凉的城堡,辽阔苍茫的原野,笼罩在淡烟暮霭之中,残阳如血。这为后文描写战事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北周劲旅远征塞外、凯旋归来的情景。“都护”本是西域国名,西汉昭帝时,楼兰多次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刺杀了楼兰王返回;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城,多次打败匈奴进攻,城中粮食耗尽,只剩数十人仍坚守不降,最终被汉军迎接归来。这里借用典故,比喻北周一批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诗人把这些并非同一年发生的战事,通过用典高度浓缩、典型概括,集中在写这首诗的这一年来描述,目的是突出此次南征的统帅,都是一向在边陲立功、威震敌国的名将。“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两句,描写将士们不辞劳苦、风尘仆仆地从边塞归来,马未卸鞍,人未解甲,身上还带着边关战场的征战气息。“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两句,象征着新的战争形势紧张又严重,将士们刚刚归来,又将扬威远征。“阵云平不动”形容云层叠起,平铺在天穹,好像凝固不动的兵阵;“秋蓬”是秋天的蓬草,末梢大于根部,遇到风就会拔地飞旋,在诗歌中常用作比喻漂泊不定。这两句既描写了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了开头两句,又隐喻了战争氛围的浓烈,将士们又如飞蓬一般离家远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将士的同情和忧虑。结尾两句突转,富有波澜,不仅用“闻道”将时空一下子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还把双方交战的经过完全省略,只用“楼船战”“不解围”,暗示出诗人的忧虑不幸成为现实:沌口大战周军大败,退守江陵,元定的军队在巴陵遭到全部围歼,沔州的裴宽正被陈军水师围困……“不解围”三个字巧妙而含蓄,战事尚未结束,胜负大局却已确定。这两句与前八句那种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让人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楼船”一词,不仅隐喻了江南高大的战舰和水军的威势,还恰当地暗示了战争发生的方位在江南:《汉书·杨仆传》记载,南越反叛,汉武帝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去征讨,用典可谓含蓄又贴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结构十分独特。原本北周将军们征服异域大获全胜的情景,是在沌口大战前好几年间陆续发生的,可诗人却把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描写;从出征南朝到“楼船”“不解围”,中间也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但诗人用“闻道”一词转折,巧妙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把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这三个在不同时空发生的场景,连贯地贯穿起来。前八句都是为后两句做烘托陪衬的,这样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还让人觉得全诗前后关联紧密,结构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绎《藩难未静述怀诗》

下一篇:南北朝·宗夬《荆州乐三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