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王融浏览量:2
bào
yuè
míng
huái
怀
fēng
shū
qīng
zhōng
chuán
huā
chūn
qíng
yǎn
yǒu
tài
qiāng
duō
hǎo
shēng
fāng
xiù
xìng
shí
lóng
mén
kōng
shēng

译文

琵琶怀抱明月,似能透出光亮,怀抱清风,格外清泠爽朗。弦丝之间,传递着情思意绪,花丛当中,寄托着春日情长。弹奏时掩掩抑抑,有奇妙姿态,声音凄凄锵锵,多动听声响。幸好有佳人衣袖,时常拂动弹奏它,可“龙门”之音,空自生成,难遇欣赏。

逐句剖析

"抱月如可明":琵琶怀抱明月,似能透出光亮,

# 抱月:怀抱琵琶,琵琶如月明亮。

"怀风殊复清":怀抱清风,格外清泠爽朗。

# 怀风:指怀抱琵琶而弹,乐声如风一般从怀抱中流淌。

"丝中传意绪":弦丝之间,传递着情思意绪,

# 丝:琵琶的管弦。

"花里寄春情":花丛当中,寄托着春日情长。

"掩抑有奇态":弹奏时掩掩抑抑,有奇妙姿态,

# 掩抑:弹琵琶的动作。

"凄锵多好声":声音凄凄锵锵,多动听声响。

"芳袖幸时拂":幸好有佳人衣袖,时常拂动弹奏它,

# 芳袖幸时拂:指美女时时弹奏,不使琵琶空置。

"龙门空自生":可“龙门”之音,空自生成,难遇欣赏。

# 龙门空自生:据说最好的琵琶是用龙门之桐制:幸亏有美女时时弹奏琵琶,龙门才不至于白白生长桐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琵琶诗》是南齐诗人王融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收录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等六部古籍。这是一首五言咏物诗,开篇“抱月如可明,怀风殊复清”,赋予琵琶清幽的形象。接着“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借意象展现琵琶所承载的情思。“掩抑有奇态,凄锵多好声”精准描绘琵琶演奏时的姿态与声响。尾联巧用“龙门”典故,增添诗歌韵味。全诗通过丰富意象与典故,运用借物抒情等手法,生动细腻地展现琵琶的魅力,是南北朝咏物诗中展现音乐与情感关联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琵琶的形制、声响,以及弹奏时的姿态,借“抱月”“怀风”“丝中”“花里”等意象,展现了琵琶所传递的意绪与春情,表达了诗人对琵琶这一乐器的欣赏,以及借琵琶所寄托的复杂情感,同时也体现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深层关联。

2. 写作手法

用典:“龙门空自生”一句,巧用“龙门之桐”的典故。《后汉书·马融传》中记载“龙门之桐”是可制作优质乐器的木材,在南朝文学中常被用来形容优质乐器木材。王融在此句中,以“龙门”代指制作琵琶的优质木材,四次重复强调该典故,既突出了琵琶材质的优良,又借这一有着历史渊源的典故,强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暗含着对琵琶虽材质上佳却可能知音难觅的感慨。“花里寄春情”一句,暗含“寄春”的典故。该典故源自《楚辞》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时序感慨的传统。王融在此句中,延续了《楚辞》的这一传统,以“花里”这一自然景象为依托,将“春情”寄托其中,既描绘出琵琶所传递的情感与春日、花丛相融合的意境,又借典故赋予这份“春情”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抒发了如同《楚辞》中对时序流转般的微妙感慨。细节描写:“芳袖幸时拂”一句,细致刻画了“芳袖”轻轻拂过琵琶的动作,通过这一具体的演奏细节,展现出乐师与琵琶之间亲密的互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轻柔的瞬间,感受到演奏时的灵动氛围。比拟:拟物,“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丝中传意绪,”一句,将无形的“意绪”当作可在丝弦中传递的事物来写,仿佛意绪能像实体一样在琴弦间流动,生动展现出琵琶声承载情感的特点。“花里寄春情”一句,把抽象的“春情”视作可寄托于花丛中的东西,让情感有了具体的依托之处,形象地表现出琵琶声中蕴含的春日情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抱月如可明,怀风殊复清”,以奇妙想象写琵琶。“抱月”把琵琶形制比作抱拥明月,赋予其灵动姿态;“怀风”将琴弦振动拟作怀抱清风,让琵琶似有悠悠清韵。寥寥数语,从视觉、听觉关联上,勾勒出琵琶清雅又独特的气质。颔联“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聚焦琵琶声的情感传递。丝弦震颤,把演奏者的意绪婉转传出;春日繁花背景里,乐声寄托着朦胧春情。从器物到乐音,从形态到情感,完成由实到虚的过渡,让琵琶不再是单纯器物。颈联“掩抑有奇态,凄锵多好声”,刻画演奏动态与音色。“掩抑”呈现弹奏时含蓄、顿挫的姿态,暗含指法精妙;“凄锵”摹写乐音,或凄清婉转,或锵然有力,两种音色交织,展现琵琶音域丰富、表现力强的特点,凸显演奏艺术之美。尾联“芳袖幸时拂,龙门空自生”,从演奏者与乐声效果着笔。“芳袖拂”,以衣袖拂弦的细节,添演奏的诗意与柔美;“龙门空自生”,说即便有像龙门水流般的声响自然生成,却因琵琶演奏,似也相形见绌,侧面烘托出琵琶乐声的动人,收束巧妙,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身为南齐“竟陵八友”成员的王融,他的咏物诗素以精巧雅致闻名。此诗借助器物描绘来呈现音乐美学理念,其中“丝中传意绪”一句,点明了中国传统音乐里“丝声哀”的审美共识,“凄锵多好声”则彰显出南北朝时期对于繁复音色的审美喜好。诗中大量运用典故,意象也经过精心布设,这体现了永明体诗歌在创作上追求声律协调、用典精妙的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王融《诃诘四大门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登孤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