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辽阔的敕勒平原,
# 敕勒川: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川:平川、平原。
"阴山下":就在阴山脚下。
# 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
"天似穹庐":天空如同毡制的圆顶帐篷,
#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笼盖四野":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 四野:广阔的原野(就四周展望而言)。,笼盖:笼罩。
"天苍苍":天空青苍蔚蓝,
# 苍苍:青色。苍,青。
"野茫茫":草原辽阔无边。
#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 见:同“现”,显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敕勒歌》是乐府诗,也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壮丽风光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图景,借敕勒川、阴山下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敕勒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比喻,将天空比作游牧民族居住的蒙古包,生动刻画出天地相接、无边无际的辽阔视野;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以动态画面呈现牧草丰茂、牛羊隐现的生机,既体现了游牧经济的繁荣,又暗含敕勒人自由奔放的性格。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高远,既有“天苍苍,野茫茫”的苍茫感,又饱含“慷慨歌谣”的豪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将“天”比作“穹庐”(即蒙古包),将不可触碰的天穹转化为可居可感的毡帐,通过“笼盖”这一动态动词赋予静态天象以生命律动,既消解天地疏离感,又强化游牧文明对自然的亲近认知。
3. 分段赏析
《敕勒歌》开篇“敕勒川,阴山下”用简单的方位词点出地点:敕勒川在阴山脚下,这里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敕勒”点明族群,“阴山下”以山脉为坐标,短短六字念起来平仄协调,一下子就带出了北方草原的雄浑感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把天空比作游牧民族住的蒙古包,用生活里常见的事物作比喻,特别亲切。“笼盖”这个词让静态的天空有了动态感,好像整个天空都把大地罩住了,一下子就画出了草原辽阔的样子,也能看出游牧民族对自然空间的理解。“天苍苍,野茫茫”用了“苍苍”“茫茫”这样的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苍苍”写天空的青蓝色,“茫茫”写草原的无边无际,颜色和空间感都出来了,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辽阔的天地。最后“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亮点:一阵风吹过,草浪低伏,藏在草丛里的牛羊突然出现了。“吹”“低”“见”三个动作连起来,让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既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的样子,也画出了游牧生活的场景,自然景色里一下子有了人的气息。
4. 作品点评
这首歌洋溢着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充满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都堪称浑然天成,风格质直朴素、意韵真淳。全曲无晦涩难懂之句,以浅近明快的语言、酣畅淋漓的笔调,生动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 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六《解题》
#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五
# 《碧鸡漫志》曰:“斛律金《敕勒歌》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卢: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金不知书,同于刘、项,能发自然之妙。韩昌黎《琴操》虽古,涉于摹拟,未若金出性情尔。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 齐梁后,七言无复古意。独斛律金《敕勒歌》云:“敕勒川,天似穹庐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大有汉、魏风骨。金武人,目不知书,此歌成于信口,咸谓宿根。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莽苍,暗合前古。推之两汉,乐府歌谣,采自闾巷,大率皆然。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绩满眼,况后世操觚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