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当新霁":圆圆的月亮正对着刚放晴的天空,
"高楼见最明":高楼上看得最清楚明亮。
"素波流粉壁":洁白的月光如流水般洒在粉墙上,
"丹桂拂飞甍":桂树的枝条轻轻擦过翘起的屋檐。
"下瞰千门静":向下望,千家万户都很安静,
"旁观万象生":向四周看,万物都透着生机。
"梧桐窗下影":梧桐树枝在窗下投下影子,
"乌鹊槛前声":乌鹊在栏杆前发出叫声。
"啸逸刘琨兴":长啸的逸兴像刘琨那样,
"吟资庾亮情":吟诗的情趣如庾亮一般。
"游人莫登眺":游玩的人不要登高远望,
"迢递故乡程":故乡的路还很遥远啊。
"皎洁三秋月":深秋的月亮洁白明亮,
"巍峨百丈楼":高楼高大雄伟。
"下分征客路":楼下是远行之人走的路,
"上有美人愁":楼上有女子满怀愁绪。
"帐卷芙蓉带":卷起绣着芙蓉的帐子,
"帘褰玳瑁钩":掀起挂在玳瑁钩上的帘子。
"倚窗情渺渺":靠着窗户,情意悠远,
"凭槛思悠悠":扶着栏杆,思绪绵长。
"未得金波转":还没等到月光转动,
"俄成玉箸流":转眼间眼泪就像玉筷一样流了下来。
"不堪三五夕":实在受不了这十五的夜晚,
"夫婿在边州":丈夫还在边疆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排律,也是一组登楼望月诗。以“圆月”“丹桂”“梧桐”等意象营构月夜高楼场景,塑造凭栏思夫的女性形象,抒发戍边将士家眷的深切怀亲之情。
2. 分段赏析
其一:“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开篇点明时间与场景。雨后初晴(新霁),圆月高悬,诗人登临高楼,视野豁然开朗。“最明”二字凸显月光的澄澈通透,为全诗奠定清朗的基调。“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以细腻笔触描绘月光动态。“素波”比喻月光如水波流淌在粉墙上,“丹桂”则借传说中月宫桂树,暗示枝叶轻拂屋檐。两句虚实相生,既写实景又融神话色彩,营造出静谧而灵动的意境。“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转换视角,俯仰天地。俯瞰城中千家万户寂静无声,平视世间万物生机悄然萌动。“静”与“生”形成对比,凸显月夜下生命的律动,暗含诗人对自然与尘世的观察。“梧桐窗下影,乌鹊槛前声”:聚焦近景与声响。梧桐树影投映窗下,乌鹊啼鸣萦绕栏杆前。视觉与听觉结合,以“影”的幽寂和“声”的清脆进一步烘托环境的清冷孤寂,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借典故抒怀。刘琨(晋代将领)的豪迈长啸、庾亮(东晋名臣)的登楼吟咏,喻指诗人此刻的逸兴与才情。典故的化用既显文人雅趣,又暗示自身抱负与古人共鸣。“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情感陡然转折。前文美景尽成反衬,诗人直言游子切勿登高远望,因长路迢迢更触发思乡愁绪。以劝诫口吻收束,将个人漂泊之悲升华至普遍羁旅情怀,余韵悠长。其二:“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开篇点明时间与场景。三秋(深秋)的圆月光辉皎洁,百丈高楼巍然耸立。“皎洁”凸显月色的清冷纯净,“巍峨”强调楼宇的雄壮高峻,二者构成天地辉映的辽阔画面,奠定全诗苍茫基调。“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对比深化情感。楼下是远行征人的漫漫旅途,楼上是闺中美人的深重愁绪。“分”字暗喻人世离散,“愁”字直抒思妇心境,上下空间的隔绝暗示了战乱时代征戍与思妇的普遍悲剧。“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聚焦闺房细节。罗帐系着芙蓉纹的衣带,帘幕挂上玳瑁装饰的钩子。“芙蓉”“玳瑁”等华美意象,反衬美人孤寂,纵然陈设精致,无人共赏亦徒增凄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婉。“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以动作展露愁思。美人倚窗远望,情思缥缈;凭栏凝睇,忧绪绵长。“渺渺”“悠悠”叠词强化愁绪的无边无际,窗外月光与内心怅惘交织,人物形象如画。“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隐喻情感转折。“金波”指月光流转,暗喻团圆期盼;“玉箸”喻指泪水成行。诗人以月光未能圆满(未得金波转),陡转为思妇泪落(俄成玉箸流),借自然景象道出希望破灭之痛。“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直抒胸臆点题。十五月圆之夜最是难熬,因丈夫远戍边关。“不堪”直言思妇煎熬,“边州”呼应前文“征客路”,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战乱时代的集体哀叹,余韵沉重。
3. 作品点评
该诗被列为唐代三十二首代表性登楼诗之一,与李九龄《登楼寄远》共同印证了“登楼—望月—思乡”的创作格式。学者指出,诗中“圆月—高楼—丹桂—梧桐”构成完整的意象,相较于早期登楼诗更注重多重意象的叠加效应。此外,该组诗现存版本存在《全唐诗》与汉程国学网收录文本的个别字词差异(如“褰”与“牵”),成为校勘研究的重要案例。
上一篇:唐·崔国辅《采莲曲》
下一篇:唐·李九龄《山中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