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芒上玄":茫茫高远的苍天。
"有物有则":世间万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厥初造命":自宇宙初始便有天命生成。
"立我艺则":从而确立了人类的规范与准则。
"爰兹族类":是人类这一族群。
"有觉先识":便出现了聪慧且有先见之明的人。
"斯文未丧":文明的传承未曾断绝。
"诞育明德":进而培育出众多品德高尚之人。
"允矣顾生":确实啊,顾先生。
"载灵之和":你承载着天地间灵秀之气的和谐。
"沉根芳沼":如同扎根于芬芳的池沼之中。
"濯秀兰波":在兰草般的水波中展现出秀丽的姿态。
"渊翘戢颖":你的才华如深潭中的翘楚,收敛锋芒。
"景茂凌华":光彩繁盛却不张扬,超越众人。
"惟是德心":正因你拥有高尚的德行之心。
"是用闲邪":所以能够抵御邪恶的侵扰。
"德心伊何":何为高尚的德行之心呢。
"行归于周":行事要周全完备,合乎正道。
"希高仰峻":追求崇高的境界,仰慕高尚的品德。
"企远怀悠":向往长远的目标,心怀广阔的志向。
"匪愿在明":不期望显达于世俗之间。
"靡倦斯幽":也不会厌倦在幽隐之处自我修养。
"凡我同朋":所有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瞻言清休":都应仰望顾先生美好的品德。
"慎终于远":都应仰望顾先生美好的品德。
"俾民归厚":从而使百姓的风气归于淳厚。
"言若有行":若言行一致。
"及予携手":就与我携手同行吧。
"何以恤我":用什么来慰藉我呢。
"其仁孔有":你的仁爱就是最好的慰藉。
"心之云爱":我心中对你满是敬爱之情。
"隆敬其久":这份敬重将长久持续。
"既迈斯仁":你既已践行仁德之道。
"亦迪兹文":也弘扬着文化与学识。
"藻不雕朴":你的文采自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
"华不变淳":虽华丽却不失质朴淳厚。
"有斐君子":这位文采斐然的君子啊。
"如珪如璠":就像珍贵的美玉般美好。
"仰钦德类":我敬仰钦佩你这般高尚的品德。
"依怀惠诠":心中满怀对你的感激与铭记。
"式扬好问":希望你发扬乐于求教的精神。
"邦家于宣":让美好的品德在国家中宣扬开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赠答四言诗。全诗共五章,第一章赞颂天道有序、文明传承,称颂顾秀才秉承先贤之德,抒发对道德传统的敬仰;第二章以兰沼清波比喻顾秀才的才德之美,强调其德行足以抵御邪僻,表达对其品格的赞美;第三章进一步赞美顾秀才志向高远、德行纯粹,并表达与友人共勉、追求清雅之志的期许;第四章劝诫顾秀才慎终如始、以仁厚待人,同时抒发彼此相敬相惜的深厚情谊;第五章总结顾秀才德才兼备如美玉,期望他弘扬正道、为国效力,寄托儒家济世理想。全诗通过赞美顾秀才的德行才学并劝勉其坚守仁德,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重、对道德修养的推崇,以及彼此志同道合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章以"芒芒上玄"起兴,“芒芒上玄,有物有则”意思是广阔的上天,有万物且有其运行法则。接着“厥初造命,立我艺则”,进一步说明上天在最初创造生命时,也为人类确立了人文法则。这里通过起兴,自然地将天命与人文法则联系起来,强调了人文法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意象组合:意象:通过"芳兰秀波"等意象,赞颂顾秀才"慎徽五典"的品格修养末章用"如圭如璠"的玉器意象,呼吁弘扬美德以"永观厥成",暗指顾秀才如兰草般在伦理规范(如“清波”般的秩序)中舒展本性,不失其芳。比喻:“饥食遐望”以人饥饿时对食物的迫切渴求作比,喻指对高尚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诗人将这种精神向往,具象化为如同渴求食物般的生理本能,让那份对崇高境界的向往显得真切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开篇“芒芒上玄,有物有则”,说这广阔的天地间,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接着讲最初制定命数时,就为我们确立了礼义准则。在人类当中,总有先觉醒、有见识的人。幸好礼乐文化没有消亡,才孕育出品德高尚的人。这一章从天地规律说到人文准则,强调了明德产生的根基。第二章:专门写顾生,“允矣顾生,载灵之和”称赞顾生确实禀赋着天地间的灵秀和气。用“沈根芳沼,濯秀兰波”比喻他像深植在芳沼中的植物,在兰波里洗涤得更加秀美。“渊翘戢颖,景茂凌华”描绘他如深藏的美玉、收敛的禾穗,光彩和繁盛超过一般花朵。而他的美好品德,能用来防止邪恶,突出了顾生的德行与修养。第三章:“德心伊何,行归于周”追问这种美好品德是什么,其实就是行事遵循周礼。然后说仰慕高尚的德行,向往深远的境界,不追求表面的显达,也不厌倦幽静的处境。最后提到凡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都仰慕他的清明美好,表达了对高尚德行的追求和对顾生的敬佩,以及与同朋共仰清休的情感。第四章:强调要始终保持德行,让百姓回归醇厚。说言语如果能付诸行动,就和我一起努力吧。“何以恤我,其仁孔有”问用什么来体恤我们,那便是充足的仁爱。心中对这种仁爱充满敬爱,这份敬重会长久保持,着重讲了践行仁德、团结同行以及对仁爱的珍视。第五章:说既践行了这种仁爱,也遵循了这种礼乐文化。“藻不雕朴,华不变淳”意思是文饰不破坏质朴,华美不改变淳厚。用“有斐君子,如圭如璠”形容有文采的君子像圭和璠一样珍贵。最后表达仰慕敬重有德行的人,心怀他们的教诲,要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为国家社会宣扬好的品德,体现了对君子之德的推崇和对宣扬美德、有益邦家的追求。
上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