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chéng
shān

朝代:魏晋作者:支遁浏览量:2
yuè
pán
shén
yǒng
dàng
jīn
dòng
qiú
fāng
zhì
shǒu
biāo
jìng
rén
gǒu
yàn
chū
chù
tuō
hǎo
yǒu
cháng
yīn
xún
yuán
cún
zhōng
dòng
wǎng
xiǎng
mín
jié
yán
xià
jīn
shēng
lài
bīn
juǎn
huá
cáng
fēn
zhèn
āi
chén
cóng
chǐ
huò
dào
téng
lóng
shēn
jùn
shàn
bào
fèn
fēi
shǒu
yáng
zhēn
cháng
xiào
guī
lín
lǐng
xiāo
rèn
táo
jūn

译文

五岳像神灵的根基一样盘结,四条大河涌流着激荡的渡口。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静守时以仁慈相爱为处世的标准。如果不能安然对待出仕与隐居,那么寄托心意的交好也应有不变的缘由。探寻本元能留存于永恒,洞察往昔思念避世隐居的人。像玉石般纯洁地居于箕山之下,如金石般的声响回荡在沂水之滨。收敛光华藏于纷乱的雾气中,抖动粗布衣衫拂去尘埃。行迹如尺蠖般弯曲退隐,道心却像腾龙一样伸展张扬。高大却没有单豹因勇武而招致的灾祸,品行分际也不同于伯夷、叔齐在首阳山的孤高。放声长啸着回归山林,自在洒脱地任凭自然造化。

逐句剖析

"五岳盘神基":五岳像神灵的根基一样盘结,

# 神基:神仙居止处,多指大山。《隋书·薛道衡传》有句“帝系灵长,神基崇峻。”,盘:盘踞。一本作“盤”。,五岳:泰、衡、华、恒、嵩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五座大山,并称为东、南、西、北、中五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同此说。

"四渎涌荡津":四条大河涌流着激荡的渡口。

# 荡津:平坦的水洼。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谓倘若不能适应仕途进退的变化。,四渎:淮、江、河、济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四条大川,并称东、南、西、北四渎。渎,大河也。

"动求目方智":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

# 动求目方智: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目:用作动词,以……为目的。方智,佛语“十方智明”之略,泛指各种修行智慧。

"默守标静仁":静守时以仁慈相爱为处世的标准。

# 默守标静仁:静守时以仁慈相爱为处世的标准。标,以……为标准。静仁,恬静和慈爱。

"苟不宴出处":如果不能安然对待出仕与隐居,

# 苟不宴出处:谓倘若不能适应仕途进退的变化。宴:安于。出,出仕。处,隐退。

"托好有常因":那么寄托心意的交好也应有不变的缘由。

# 托好有常因:谓仍有永久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爱好和志向。托好,寄托美好。常因,佛语,一定的机缘。

"寻元存终古":探寻本元能留存于永恒,

# 终古:久远的往昔、上古时代。,寻元:追本溯源之意。元,通“原”。

"洞往想逸民":洞察往昔思念避世隐居的人。

# 逸民:亦作佚民,即隐居避世者。,洞往:回顾往昔。洞意为洞悉、透彻。

"玉洁箕岩下":像玉石般纯洁地居于箕山之下,

# 玉洁箕岩下:“玉洁”这两句是描写利城附近的山水风光,上句写瀑水自山崖而落其色洁白如玉,下句写沂水之滨河水冲刷如奏金石之声。玉洁:形容隐士的情怀像玉石一般洁白无瑕。箕岩:箕山的岩壑。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亦名许由山,唐尧时高士许由隐居于箕山之下、颖水之阳。原作“箕巖”,据他本改之。一作“其巖”。

"金声濑沂滨":如金石般的声响回荡在沂水之滨。

# 濑沂:一作“漱沂”。濑:指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沂:崖岸。《汉书·张良传》有“良受书于邳沂。”,金声:形容前贤的名声像黄金一般光辉明亮。

"卷华藏纷雾":收敛光华藏于纷乱的雾气中,

# 卷华藏纷雾:美丽的花朵掩藏在浓密的雾里。华,指华髪。

"振褐拂埃尘":抖动粗布衣衫拂去尘埃。

# 振褐拂埃尘:化用左思《咏史》其五“振衣千仞岗”之诗意。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本系穷人所服,此指隐居避世者粗朴的衣物。

"迹从尺蠖屈":行迹如尺蠖般弯曲退隐,

# 屈:一作曲。

"道与腾龙伸":道心却像腾龙一样伸展张扬。

# 腾龙:在空中飞腾的龙。,道:一般指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峻无单豹伐":高大却没有单豹因勇武而招致的灾祸,

# 峻无单豹伐:都是作者自谦的话。峻,高大貌。单豹,春秋时鲁国的隐士。《庄子·达生》:“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伐,名声、功业。

"分非首阳真":品行分际也不同于伯夷、叔齐在首阳山的孤高。

# 真:真诚、真实。,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相传为上古时著名高士伯夷、叔齐两兄弟隐居采薇之处,此处亦以首阳山名代指夷、齐二人。,分:名分、才赋。

"长啸归林岭":放声长啸着回归山林,

# 林岭:树林与山岭,泛指隐居之处。

"潇洒任陶钧":自在洒脱地任凭自然造化。

# 陶钧:本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此指天地造化。钧:广弘明集作均。注云。三本、宫本作钧。,潇洒:洒脱、毫无拘束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利城山居》是东晋僧人支遁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十六句,以利城的山水作为背景,通过“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等地理意象描绘出隐逸环境,同时结合“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这类佛学概念讲解修行智慧。诗里引用《周易》中“尺蠖屈伸”的典故来比喻处世的进退之道,运用“玉洁箕岩”“金声濑沂”等象征手法表现出高洁的志趣,结尾“长啸归林岭”与开篇的山水意境彼此呼应,展现出玄佛交融的哲理思辨。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自然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融合,体现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情怀,延续了汉魏古诗的传统,是东晋僧诗中融合山水与玄言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东晋南北相互争战的时期。支遁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在25岁出家之后,曾经隐居在东海郡的利城山区,这首诗就是依据他的隐逸经历与佛教思想相融合而创作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借利城山区的地理形势、隐士隐居原因及自身隐遁生涯的叙写,写出了自然与哲理的交融,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迹从尺蠖屈”句,巧用《周易》中“尺蠖屈伸”的典故。典故原指尺蠖虫弯曲身体是为了更好地伸展前行,体现灵活的生存之道。作者在诗中以“迹从尺蠖屈”将自身行迹比作尺蠖的屈伸,借典故中尺蠖灵活进退的特性,表达自己在处世中懂得屈伸有度的人生智慧,呼应修行中的进退之道。象征:“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句运用象征手法。“玉洁”象征品格的纯净高洁,“金声”象征声名的清雅不俗;“箕岩”“沂滨”暗指古代隐士隐居之地。诗人以自然意象与隐逸之地相结合,象征自己对高洁隐逸志趣的追求。首尾呼应:首句“五岳盘神基”勾勒利城山水的壮阔背景,结尾“长啸归林岭”直抒归隐林岭的情怀,首尾均围绕山水与隐逸展开,形成意境上的呼应,强化了全诗的隐逸主题。

3. 分段赏析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从利城山居的地理形势写起,五岳如盘结的神圣根基,四渎涌流着激荡的渡口。以“五岳”“四渎”的宏大意象,勾勒出利城山居所处自然环境的雄浑壮阔,为下文隐居生活的描写铺垫背景,尽显天地的庄严与神圣。“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阐述隐居的理念,行动时追求明智的见识,静默时坚守宁静的仁心;如果不能安然对待出仕与隐居,那么寄托心意的喜好就有恒定的缘由。“动求智”“默守仁”对仗工整,点明隐居者对身心修养的追求;“宴出处”“托好有常因”则揭示选择隐居是源于对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阐明隐士归隐的精神动因。“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写隐居中的探索与向往,探寻天地本真以留存永恒之道,洞察往昔而思念古代逸民;像许由在箕山隐居般品行高洁,如孔子在沂水之滨歌咏般声名远扬。“寻元”“洞往”展现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玉洁”“金声”用典故赞逸民的品格与风范,暗含自身对隐逸理想的崇尚。“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描绘隐居生活的实践,收敛浮华藏于纷乱云雾,抖落衣袍拂去世俗尘埃;行为如尺蠖般屈身隐退,道义却如腾龙般伸展高扬。“卷华”“拂埃尘”的动作,显抛弃世俗杂念的决心;“尺蠖屈”与“腾龙伸”的对比,生动诠释了隐居虽身退却道存的境界。“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收束全诗,说自己虽品行高洁却不像单豹那样因修身而遭祸,坚守的本分也不同于伯夷、叔齐在首阳采薇的极端;长啸一声回归山林,潇洒自在地顺应自然造化。“无单豹伐”“非首阳真”表明对隐居方式的理性选择,“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则直抒胸臆,展现归依自然后的洒脱与从容,尽显抛弃世俗、顺应自然的坚定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袁宏《拟古诗》

下一篇:魏晋·徐干《答刘桢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