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迎白日":清晨的霞光迎接太阳升起,
"丹气临旸谷":红霞映照在东方的日出之地。
# 旸谷:一作“汤谷”,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繄繄结繁云":浓密的乌云层层堆积,
# 繄繄:浓云遮蔽太阳的样子。
"森森散雨足":细雨纷纷扬扬洒落大地。
# 森森:形容雨下得很密。
"轻风摧劲草":微风摧折坚韧的草茎,
# 劲草:挺拔的秋草。,摧:一作“吹”。
"凝霜竦高木":寒霜凝结让高树更显肃穆。
# 竦:同“耸”。,凝霜:霜花。
"密叶日夜疏":茂密的枝叶日渐稀疏,
# 疏:稀少。
"丛林森如束":整片丛林密密匝匝如同被捆扎。
# 束:捆缚。,森:枝条繁多的样子。
"畴昔叹时迟":往昔总叹息时光太过迟缓,
# 迟:慢。,畴昔:从前,指少年时代。
"晚节悲年促":年老时却悲叹岁月仓促难留。
# 年促:年岁急促。,晚节:老年时节。
"岁暮怀百忧":岁末之时心怀种种忧虑,
# 百忧:形容忧愁之多。,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比喻人的晚年。
"将从季主卜":不如去向季主占卜问个春秋。
# 卜:《文选》二十九。《诗纪》二十九。又《类聚》二引谷、足二韵。《御览》八作张载诗。引谷一韵。,季主:司马季主,汉初长安著名的卖卜者。,从:跟从。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凝练笔法勾勒秋日萧瑟之景,通过朝霞、骤雨、寒霜等意象构建出壮阔而凛冽的时空画卷。全诗在山水描摹中暗藏生命哲思,既延续建安风骨的刚健气质,又开晋宋山水诗先声,体现张协“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的诗学特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和“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两句诗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草木在风霜中的凋零与坚韧,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忧思,为后文“悲年促”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通过林木的凋敝之态,外化了诗人对年华老去、世事无常的深切感慨,与后文“岁暮怀百忧”形成情景交融。用典:“将从季主卜”一句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季主”指西汉初年的著名卜者司马季主。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司马季主曾与贾谊、宋忠对话,提出“贤者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的观点,主张贤者应隐居避世以保持高洁品格。诗人在末句借司马季主归隐卜筮的典故,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选择远离世俗纷争、隐遁自守的志向。这一用典既深化了全诗“岁暮怀忧”的情感基调,又凸显了魏晋士人面对乱世时“独善其身”的典型心态。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旸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先写清晨的霞光与日出。“朝霞迎白日”中“迎”字生动,仿佛朝霞正热情迎接太阳升起;“丹气临旸谷”的“丹气”指红色的云气,“旸谷”是传说中日出的地方,两句共同勾勒出晨光绚烂的画面。接着“翳翳结繁云”用“翳翳”形容云层浓密聚集的样子,“森森散雨足”中“森森”写出雨势盛大,云聚雨落的景象与前文的朝霞形成对比,展现天气的动态变化。中间四句“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转向秋冬的萧瑟之景。“轻风摧劲草”的“摧”字突出风的强劲,连坚韧的草都被吹折;“凝霜竦高木”的“竦”有挺立之意,写树木在寒霜中更显挺拔。“密叶日夜疏”则写树叶经秋逐渐凋零,“丛林森如束”用比喻,将稀疏却密集的丛林比作被捆束的样子,既写出了树木的形态,又暗含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感。最后四句“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由景及情,直抒胸臆。“畴昔叹时迟”是回忆过去,感叹时光走得慢;“晚节悲年促”转到晚年,又悲叹时间飞逝,前后对比更显人生短暂。“岁暮怀百忧”直接点明内心积郁的愁绪,“将从季主卜”提到向占卜者求助,流露出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寻求解脱的渴望。
4. 作品点评
该诗在结构布局上呈现明显特点:前八句着重展开全景式山水画面,后四句方才转向抒情表达。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自然景物的铺陈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篇三分之二的篇幅。诗人对山水景物的刻画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几乎达到工笔画的精细程度,每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早期山水诗注重形态摹写的创作倾向。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言,当时文学创作已形成“穷形尽相”的风尚,强调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把握来寄托深远情思。张协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这一审美追求。他善于提炼最具表现力的自然意象,如朝霞、层云、骤雨、劲草、乔木等典型物象,配合“迎”“临”"结"“散”等精准动词,以及“森森”“翳翳”等叠字形容词,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这些经过锤炼的语言既保持自然特质,又具有高度凝练的表现力,诗人尤其注重音韵协调,通过工整的对仗与铿锵的声律,使文字组合既符合形式美要求,又不失自然流畅。这种创作倾向与魏晋以来文学自觉的发展趋势相呼应。当时文人开始重视文字锤炼,追求“穷力追新”的艺术效果。张协的创作既体现了时代共性,又展现出超越同侪的功力。正如文学批评家何义门所言,其炼字技艺开启了山水诗派的语言传统。不过,作品仍存在可提升空间:诗人虽能因景生情,但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尚未完全融合,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疏离感。这种艺术表现的未臻圆满,恰是山水诗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成为观察这一文体成长轨迹的重要样本。
# 凡人所思,未有不低头,低头则目之所触,正在昔日所行之地上。房栊既无行迹,意者其在室之外乎,于是又稍稍抬头一看,前庭又无行迹,唯草之萎绿而已。于是又稍稍抬头看,惟见空墙而已。于是不觉回首向内仰屋而叹,惟见蛛网而已。如此写来,真抉情之三昧。
明末清初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上一篇:魏晋·陆机《悲哉行》
下一篇:魏晋·曹植《妾薄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