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困蝼蚁":没有名声的人会被蝼蚁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困扰,
"有名世所疑":有名声的人又会被世人猜疑。
"中庸难为体":保持中庸平和的态度,难以作为处世的根本原则,
"狂狷不及时":狂放或拘谨的性格,都容易不合时宜。
"杨恽非忌贵":像杨恽这样的人被惩罚,并非因为忌恨权贵,
"知及有余辞":(杨恽)的才智本已足够,言辞还有富余。
"躬耕南山下":在南山的山脚下亲自耕作,
"芜秽不遑治":田地荒芜杂乱,却没时间打理。
"赵瑟奏哀音":弹奏赵国瑟,发出哀伤的乐音,
"秦声歌新诗":用秦地的音乐,演唱自己新创作的诗歌。
"吐音非凡唱":发出的乐音与歌声,并非普通的演唱,
"负此欲何之":空自辜负,又能归向何处。
1. 分段赏析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直接点破处世的艰难:没有名声会被轻视如蝼蚁,有了名声又遭世人猜忌;想守中庸之道却难以立足,偏于狂放或拘谨又不合时宜。这几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种极端状态(无名与有名)和两种处世态度(中庸与狂狷)的困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束缚。“杨恽非忌贵。知及有余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借用汉宣帝时杨恽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有才智的人不被理解、遭受猜忌的感慨,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慨。“杨恽非忌贵”一句先为杨恽正名——他并非因忌恨权贵获罪;“知及有余辞”则指出其才智本可胜任,却因言辞过多招致祸端。诗人借此自况,写自己虽效仿杨恽归耕南山,却连田地荒芜都无暇打理。这一细节既体现归耕生活的无奈,也暗含“才无所用”的失落。“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转向对自身才学的感慨。“赵瑟”“秦声”两种乐器的演奏,“哀音”“新诗”的内容,以及“非凡唱”的评价,都突出诗人有过人的才艺与表达能力。然而“负此欲何之”的追问,又将这种自信击碎——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最终只能陷入迷茫。全诗至此收束,将处世困境、才高被忌、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诗的开头是议论,感叹有才之士的艰难处境:如果没有地位,就像蝼蚁一样被埋没在尘埃中,无法施展才能;如果有了名声和地位,又容易被世人猜忌,遭遇不测。假如勉强装作平庸的人,行为上却很难做到得体,处处显得别扭,容易露出破绽;如果干脆做个隐士,清高正直,但又觉得自己已经出名,再想隐退反而会被看作是假清高,更加招人非议,所以已经错过时机了。总之,有才智的人总是被人忌恨,处处受制,事事难行。最后两句其实是袁宏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上一篇:魏晋·曹丕《诗》
下一篇:魏晋·曹丕《黎阳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