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朝代:魏晋作者:袁宏浏览量:2
míng
kùn
lóu
yǒu
míng
shì
suǒ
zhōng
yōng
nán
wéi
kuáng
juàn
shí
yáng
yùn
fēi
guì
zhì
yǒu
gōng
gēng
nán
shān
xià
huì
huáng
zhì
zhào
zòu
āi
yīn
qín
shēng
xīn
shī
yīn
fēi
fán
chàng
zhī

译文

没有名声的人会被蝼蚁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困扰,有名声的人又会被世人猜疑。保持中庸平和的态度,难以作为处世的根本原则,狂放或拘谨的性格,都容易不合时宜。像杨恽这样的人被惩罚,并非因为忌恨权贵,(杨恽)的才智本已足够,言辞还有富余。在南山的山脚下亲自耕作,田地荒芜杂乱,却没时间打理。弹奏赵国瑟,发出哀伤的乐音,用秦地的音乐,演唱自己新创作的诗歌。发出的乐音与歌声,并非普通的演唱,空自辜负,又能归向何处。

逐句剖析

"无名困蝼蚁":没有名声的人会被蝼蚁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困扰,

"有名世所疑":有名声的人又会被世人猜疑。

"中庸难为体":保持中庸平和的态度,难以作为处世的根本原则,

"狂狷不及时":狂放或拘谨的性格,都容易不合时宜。

"杨恽非忌贵":像杨恽这样的人被惩罚,并非因为忌恨权贵,

"知及有余辞":(杨恽)的才智本已足够,言辞还有富余。

"躬耕南山下":在南山的山脚下亲自耕作,

"芜秽不遑治":田地荒芜杂乱,却没时间打理。

"赵瑟奏哀音":弹奏赵国瑟,发出哀伤的乐音,

"秦声歌新诗":用秦地的音乐,演唱自己新创作的诗歌。

"吐音非凡唱":发出的乐音与歌声,并非普通的演唱,

"负此欲何之":空自辜负,又能归向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诗》是东晋袁宏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诗中围绕“有名”与“无名”的矛盾展开思考,开篇以“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点出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都面临困境;接着用“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探讨中庸与狂狷两种处世态度的局限。中间借“杨恽非忌贵,知及有馀辞。”的历史典故,说明杨恽的言论并非因忌恨权贵,而是才识过剩;又以“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描述隐居生活的艰难。诗末用“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的音乐描写烘托氛围,最终以“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收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迷茫与感慨。全诗语言简洁凝练,通过典故与直述结合的方式,传递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与自身际遇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直接点破处世的艰难:没有名声会被轻视如蝼蚁,有了名声又遭世人猜忌;想守中庸之道却难以立足,偏于狂放或拘谨又不合时宜。这几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两种极端状态(无名与有名)和两种处世态度(中庸与狂狷)的困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束缚。“杨恽非忌贵。知及有余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借用汉宣帝时杨恽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有才智的人不被理解、遭受猜忌的感慨,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慨。“杨恽非忌贵”一句先为杨恽正名——他并非因忌恨权贵获罪;“知及有余辞”则指出其才智本可胜任,却因言辞过多招致祸端。诗人借此自况,写自己虽效仿杨恽归耕南山,却连田地荒芜都无暇打理。这一细节既体现归耕生活的无奈,也暗含“才无所用”的失落。“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转向对自身才学的感慨。“赵瑟”“秦声”两种乐器的演奏,“哀音”“新诗”的内容,以及“非凡唱”的评价,都突出诗人有过人的才艺与表达能力。然而“负此欲何之”的追问,又将这种自信击碎——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最终只能陷入迷茫。全诗至此收束,将处世困境、才高被忌、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诗的开头是议论,感叹有才之士的艰难处境:如果没有地位,就像蝼蚁一样被埋没在尘埃中,无法施展才能;如果有了名声和地位,又容易被世人猜忌,遭遇不测。假如勉强装作平庸的人,行为上却很难做到得体,处处显得别扭,容易露出破绽;如果干脆做个隐士,清高正直,但又觉得自己已经出名,再想隐退反而会被看作是假清高,更加招人非议,所以已经错过时机了。总之,有才智的人总是被人忌恨,处处受制,事事难行。最后两句其实是袁宏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诗》

下一篇:魏晋·曹丕《黎阳作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