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亹亹圆象运":天体循环运转不息,
"悠悠方仪廓":广阔的天地四方无比辽阔。
"忽忽岁云暮":时光匆匆,一年又到岁末,
"游原采萧藿":我漫步原野采摘萧藿。
"北踰芒与河":向北越过芒山和黄河,
"南临伊与洛":向南来到伊水和洛水之畔。
"凝霜沾蔓草":凝结的霜露沾湿了蔓生的野草,
"悲风振林薄":悲凉的秋风在树林草丛间吹拂。
"摵摵芳叶零":沙沙作响的芳叶纷纷飘落,
"橤橤苍华落":一颗颗花蕊也从花上掉落。
"下泉激洌清":地下的泉水汹涌激荡,清澈寒冷,
"旷野增辽索":空旷的原野显得更加辽阔寂寥。
"登高眺遐荒":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荒野,
"极望无崖崿":极目远望看不到山崖和山峰。
"形变随时化":形体的变化随着时间而改变,
"神感因物作":精神的感触因外物而产生。
"澹乎至人心":恬淡啊,是至人的心境,
"恬然存玄漠":安然地存在于玄远虚无的境界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魏晋诗人卢谌晚年游历山川、观察自然时令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思,以及超脱世俗纷扰、追求恬淡虚静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此诗虚实结合手法鲜明。实写邙山、黄河等具体景物,绘出岁暮霜凝、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景,构建可感画面;虚写澄怀观道的心境,借景物触发对万物变化的哲思。实景是虚感的依托,虚思赋予实景深邃内涵,物境与心境交融,让诗意更厚重。
3. 分段赏析
“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开篇描绘天体运转和天地辽阔,“亹亹”生动地表现出天体运行不息的动态,“悠悠”则强调了天地四方的广阔和悠远。此句营造出一种雄浑、永恒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忽忽岁云暮,游原采萧藿”“忽忽”体现出时间流逝的迅速,“岁云暮”点明年末这一特定时间,给人一种时光匆匆之感。“游原采萧藿”描绘了诗人在年末时漫步原野采摘野菜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平凡而又略带寂寥的生活状态,与开篇的宏大形成对比,凸显出个体在时光和宇宙中的渺小。“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此句描述了诗人活动的广阔地域范围,向北越过芒山和黄河,向南来到伊水和洛水之畔,展现出诗人行程的丰富和路途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对不同地域的体验和感受。“凝霜沾蔓草,悲风振林薄。摵摵芳叶零,橤橤苍华落”这一组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悲凉、寂寥的氛围。“凝霜”“悲风”等意象点明了寒冷、凄凉的季节和环境,“沾蔓草”“振林薄”生动地描绘出霜露和秋风对自然景物的影响。“摵摵”“橤橤”等拟声词和叠词,分别模拟了芳叶飘落和花蕊掉落的声音,进一步强化了衰败、凄凉的感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下泉激洌清,旷野增辽索”“下泉激洌清”描绘出地下泉水汹涌、清澈、寒冷的动态,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旷野增辽索”则突出了原野的空旷和寂寥,与前文的衰败景象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孤独和凄凉,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登高眺遐荒”写出诗人登高远望的行为,表现出诗人试图开阔视野、寻找某种寄托的愿望。“极望无崖崿”强调极目远眺却看不到边际,进一步强化了空旷、寂寥的意境,突出了诗人所处世界的广阔和自身的渺小,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知的迷茫。“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此句是诗人对自然和自身关系的思考。“形变随时化”指出外在的形体变化与时间相关,体现了自然规律对万物的影响;“神感因物作”则说明精神的感触是由外界事物引发的,揭示了人的情感和思想与外界环境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至人恬淡、超脱心境的向往。“澹乎”形容恬淡的样子,“至人心”指至人的心境,强调至人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恬然存玄漠”表示安然地存在于玄远虚无的境界中,“玄漠”代表一种超越现实、玄奥虚无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上一篇:魏晋·繁钦《赠梅公明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