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xī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卢谌浏览量:2
wěi
wěi
yuán
xiàng
yùn
yōu
yōu
fāng
kuò
suì
yún
yóu
yuán
cǎi
xiāo
huò
běi
máng
nán
lín
luò
níng
shuāng
zhān
màn
cǎo
bēi
fēng
zhèn
lín
shè
shè
fāng
líng
ruǐ
ruǐ
cāng
huā
luò
xià
quán
liè
qīng
kuàng
zēng
liáo
suǒ
dēng
gāo
tiào
xiá
huāng
wàng
è
崿
xíng
biàn
suí
shí
huà
shén
gǎn
yīn
zuò
dàn
zhì
rén
xīn
tián
rán
cún
xuán

译文

天体循环运转不息,广阔的天地四方无比辽阔。时光匆匆,一年又到岁末,我漫步原野采摘萧藿。向北越过芒山和黄河,向南来到伊水和洛水之畔。凝结的霜露沾湿了蔓生的野草,悲凉的秋风在树林草丛间吹拂。沙沙作响的芳叶纷纷飘落,一颗颗花蕊也从花上掉落。地下的泉水汹涌激荡,清澈寒冷,空旷的原野显得更加辽阔寂寥。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荒野,极目远望看不到山崖和山峰。形体的变化随着时间而改变,精神的感触因外物而产生。恬淡啊,是至人的心境,安然地存在于玄远虚无的境界中。

逐句剖析

"亹亹圆象运":天体循环运转不息,

"悠悠方仪廓":广阔的天地四方无比辽阔。

"忽忽岁云暮":时光匆匆,一年又到岁末,

"游原采萧藿":我漫步原野采摘萧藿。

"北踰芒与河":向北越过芒山和黄河,

"南临伊与洛":向南来到伊水和洛水之畔。

"凝霜沾蔓草":凝结的霜露沾湿了蔓生的野草,

"悲风振林薄":悲凉的秋风在树林草丛间吹拂。

"摵摵芳叶零":沙沙作响的芳叶纷纷飘落,

"橤橤苍华落":一颗颗花蕊也从花上掉落。

"下泉激洌清":地下的泉水汹涌激荡,清澈寒冷,

"旷野增辽索":空旷的原野显得更加辽阔寂寥。

"登高眺遐荒":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荒野,

"极望无崖崿":极目远望看不到山崖和山峰。

"形变随时化":形体的变化随着时间而改变,

"神感因物作":精神的感触因外物而产生。

"澹乎至人心":恬淡啊,是至人的心境,

"恬然存玄漠":安然地存在于玄远虚无的境界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时兴诗》是魏晋诗人卢谌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描绘了天体运转、天地辽阔的宏大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永恒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在年末时游历四方,从北到南跨越了芒山、黄河、伊水、洛水等广阔地域,展现出其行程的丰富。诗人感悟到形体的变化随时间而改变,精神的感触因外物而产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至人恬淡、超脱心境的向往,体现出对玄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时兴诗》创作于西晋后期,彼时政治局势动荡,玄学思潮盛行。文人常寄情山水以求自保,卢谌身处这一环境,借洛阳周边自然景致抒发情怀,并融入玄学思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魏晋诗人卢谌晚年游历山川、观察自然时令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思,以及超脱世俗纷扰、追求恬淡虚静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此诗虚实结合手法鲜明。实写邙山、黄河等具体景物,绘出岁暮霜凝、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景,构建可感画面;虚写澄怀观道的心境,借景物触发对万物变化的哲思。实景是虚感的依托,虚思赋予实景深邃内涵,物境与心境交融,让诗意更厚重。

3. 分段赏析

“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开篇描绘天体运转和天地辽阔,“亹亹”生动地表现出天体运行不息的动态,“悠悠”则强调了天地四方的广阔和悠远。此句营造出一种雄浑、永恒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忽忽岁云暮,游原采萧藿”“忽忽”体现出时间流逝的迅速,“岁云暮”点明年末这一特定时间,给人一种时光匆匆之感。“游原采萧藿”描绘了诗人在年末时漫步原野采摘野菜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平凡而又略带寂寥的生活状态,与开篇的宏大形成对比,凸显出个体在时光和宇宙中的渺小。“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此句描述了诗人活动的广阔地域范围,向北越过芒山和黄河,向南来到伊水和洛水之畔,展现出诗人行程的丰富和路途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对不同地域的体验和感受。“凝霜沾蔓草,悲风振林薄。摵摵芳叶零,橤橤苍华落”这一组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悲凉、寂寥的氛围。“凝霜”“悲风”等意象点明了寒冷、凄凉的季节和环境,“沾蔓草”“振林薄”生动地描绘出霜露和秋风对自然景物的影响。“摵摵”“橤橤”等拟声词和叠词,分别模拟了芳叶飘落和花蕊掉落的声音,进一步强化了衰败、凄凉的感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下泉激洌清,旷野增辽索”“下泉激洌清”描绘出地下泉水汹涌、清澈、寒冷的动态,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旷野增辽索”则突出了原野的空旷和寂寥,与前文的衰败景象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孤独和凄凉,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感受。“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登高眺遐荒”写出诗人登高远望的行为,表现出诗人试图开阔视野、寻找某种寄托的愿望。“极望无崖崿”强调极目远眺却看不到边际,进一步强化了空旷、寂寥的意境,突出了诗人所处世界的广阔和自身的渺小,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知的迷茫。“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此句是诗人对自然和自身关系的思考。“形变随时化”指出外在的形体变化与时间相关,体现了自然规律对万物的影响;“神感因物作”则说明精神的感触是由外界事物引发的,揭示了人的情感和思想与外界环境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至人恬淡、超脱心境的向往。“澹乎”形容恬淡的样子,“至人心”指至人的心境,强调至人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恬然存玄漠”表示安然地存在于玄远虚无的境界中,“玄漠”代表一种超越现实、玄奥虚无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繁钦《赠梅公明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