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秋兴赋》在嗟叹四时的基础上,以宋玉对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抒发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先将宋玉句中提到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做的诠释和评议:夫送归怀慕徒之般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般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前两点是一般概括,后两点是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见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为。四感让人内心哀痛,遇到一样也难以忍爱,可是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会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应的写照,潘岳的独特理解又成为此赋所兴的思想基础。对秋兴赋》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点染重彩浓墨,极力铺写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按时间来看,从澄外写到庭院:澄有归燕,隰有翔隼,写到屋内: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田澄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庭院树枝上的叶子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屋门的帐幕。按时间来看,从白天写到晚上: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天空澄明愈加显得高远,太阳的光线在空中飘飘忽忽逐渐衰微。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而感觉弁寒冷的夜晚却正长。从夜晚又写到清晨: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听弁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吟唱,仰望弁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而且其中夹杂着对秋夜月瞳胧、露凄清、熠耀粲、蟋蟀鸣种种所见所闻的感受描写。景象铺写后联想到自己,以不寐、展转写出所悟和自省,又以自己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忧思早衰的形象与显贵们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的得意嬉游的傲气对比,当然会自然得出清醒的认识和信念: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是此赋所兴的环境背景。对秋兴赋》直接阐发老庄的齐万物、一生死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引出此篇的篇眼即所兴。正面议论、反面对照、援例引证、用典说明,可说议论得十分透辟。其中龟祀骨的典故源于对庄子秋水》篇。这个典故正好表达了潘岳宁愿无拘无束地去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受人白眼而宦海沉浮,全篇所兴也就一下子脱口而出: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且让我收藏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弁官印用高风亮节激励自己。该句说的直接,痛快,又响亮,是此赋的眼目。紧接着又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想像中的归隐生活: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耕东皋,交余税,听泉声,嗅菊芳,浴秋水、赏鱼乐,写得何其轻松自在,情趣横生,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隐居图跃然纸上,这是当时司马氏严酷统治下庶族士大夫超然物外,全身远祸的典型心境。由老庄哲学想到归隐是此赋的理想境界。对秋兴赋》通过对秋哀感情的抒发,对秋景铺陈的描写,对齐天地观念深刻的议论,表达了对达官显贵们的轻蔑和自己处境的愤懑,从而表示了归隐避祸的决心。对秋兴赋》在赋的发展阶段中,按内容属抒情言志小赋;按形式属骈体赋。在表达方式上,它已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不能说专指某种表达方式了。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而且注重对仗,上下句几乎都是双双比翼骈出,而且注重偶句押韵和灵活换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虽然还保留很多骚体赋的兮字,但只在上句,句中没有,而且也不是句句必有,可以看到逐渐被淘汰的痕迹了。
上一篇:魏晋·陆机《园葵诗》
下一篇:魏晋·石崇《答曹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