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hào
xué

朝代:魏晋作者:王嘉浏览量:2
rèn
nián
shí
shí
xué
cháng
shī
yuǎn
xiǎn
měi
yán
:“
:“
rén
ér
xué
chéng
?”
?”
huò
lín
zhī
xià
biān
máo
wéi
ān
xuē
jīng
wéi
shù
zhī
wéi
yìng
xīng
wàng
yuè
àn
hāo
zhào
guān
shū
yǒu
chù
cháng
shì
mén
yuè
qín
xué
gèng
jìng
zhī
fēi
shèng
rén
zhī
yán
shì
lín
zhōng
jiè
yuē
:“
:“
rén
hào
xué
suī
ruò
cún
xué
zhě
suī
cún
wèi
zhī
xíng
shī
zǒu
ròu
ěr
!”
!”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要勤奋好学,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学的人,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逐句剖析

"任末年十四时":任末十四岁时,

# 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

# 笈:书箱。,负:背。

"每言":他常常说:“

"人而不学":人如果不去学习,

"则何以成":凭什么成功?”

"或依林木之下":任末有时靠在树下,

# 或:有时。

"编茅为庵":编白茅为茅草小屋,

# 庵:茅草小屋。

"削荆为笔":削荆条制成笔,

# 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刻树汁为墨":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 刻:划。

"夜则映星望月":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

# 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观书有合意处":看书有领会的时候,

"题其衣裳":便写在他的衣服上,

# 其:书上的。,题:题写。

"以记其事":用来记住这件事。

"门徒悦其勤学":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

# 悦:敬佩。

"更以净衣易之":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 易:交换。

"非圣人之言不视":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

"临终诫曰":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

# 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终:死,终止。

"夫人好学":人要勤奋好学,

# 夫:无意义,句首发语词。

"虽死若存":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

# 虽:即使。

"不学者虽存":而不好学的人,

# 虽:即使。

"谓之行尸走肉耳":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 耳: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任末好学》是魏晋时期文人王嘉收录于《拾遗记》中的一篇志人小品文。文章以简练笔触勾勒东汉学者任末的求学轨迹,上半篇铺陈其“负笈远险”“编茅削荆”的苦学行径,展现他于自然环境中创造学习条件的坚韧(如“夜映星月”“昼题衣裳”的细节);下半篇收束于临终诫言,以“虽死若存”与“行尸走肉”的鲜明对比,升华学习对生命价值的决定性意义。全文以叙事为骨、说理为魂,既通过“负笈”“题衣”等具象化场景还原古代学者的治学图景,又借人物言语直接传递“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其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细节描写富有画面感,在魏晋志人文学中独树一帜,既是研究古代士人学习生活的珍贵史料,更是中国传统劝学文化中“逆境向学”“以学立命”思想的典型文本,至今仍具现实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志人小品文,也是一篇劝学励志散文。文章讲述了东汉学者任末十四岁时学无常师,克服险阻、刻苦求学的经历,如依林木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映星月、暗缚麻蒿自照,观书合意则题于衣裳等细节,展现了其勤奋的学习态度与灵活的学习方法。临终诫言“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更鲜明表达了学习对生命价值的决定性意义,体现了重视学习、以学立命的思想。

2. 分段赏析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三句,开篇介绍任末少年求学的状态。“年十四”点明其年少,“学无常师”显其求学不拘一格、广纳众长的态度,“负笈不远险阻”则以“负笈”的具体行动和“不远险阻”的决心,写出他为求学不畏艰难的形象,奠定全文勤学的基调。“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一句,引述任末的言论,以反问的形式强调学习对成就自我的重要性。这句自白既是他求学的信念支撑,也直白点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其勤学之举有了根基,更具说服力。“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四句,细致描写任末求学的环境与条件。“依林木”“编茅为庵”写出其居处简陋,“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则显其文具之匮乏,通过“荆”“树汁”等原始材料,表现出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毅力。“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两句,描绘任末夜晚苦读的情景。“映星望月”“缚麻蒿自照”两个细节,以星光、月光、麻蒿火光等不同光源,展现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坚持学习的状态,画面生动,凸显其求学之勤。“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两句,写任末读书的方法。“题其衣裳”的举动看似奇特,实则体现他对书中要义的珍视——因无纸笔,便以衣裳为载体记录感悟,“以记其事”点明此举目的,进一步刻画其对知识的渴求。“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两句,从侧面烘托任末的勤学。“门徒悦其勤学”写出其行为对他人的感染,“更以净衣易之”则通过门徒的馈赠,既补充了他“题其衣裳”后的实际状况,也从他人视角印证其勤学之诚。“非圣人之言不视”一句,简要点明任末的学习准则。“非圣人之言不视”体现他对学习内容的审慎,专注于经典,可见其求学不仅勤奋,更有明确的方向。“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几句,以任末临终遗言作结。用对比手法,将“好学”者“虽死若存”与“不学者”“行尸走肉”相较,强烈凸显学习对生命价值的意义,既是他一生勤学的总结,也升华了文章劝学的主旨,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