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年十四时":任末十四岁时,
# 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负笈不远险阻":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
# 笈:书箱。,负:背。
"每言":他常常说:“
"人而不学":人如果不去学习,
"则何以成":凭什么成功?”
"或依林木之下":任末有时靠在树下,
# 或:有时。
"编茅为庵":编白茅为茅草小屋,
# 庵:茅草小屋。
"削荆为笔":削荆条制成笔,
# 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刻树汁为墨":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 刻:划。
"夜则映星望月":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
# 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观书有合意处":看书有领会的时候,
"题其衣裳":便写在他的衣服上,
# 其:书上的。,题:题写。
"以记其事":用来记住这件事。
"门徒悦其勤学":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
# 悦:敬佩。
"更以净衣易之":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 易:交换。
"非圣人之言不视":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
"临终诫曰":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
# 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终:死,终止。
"夫人好学":人要勤奋好学,
# 夫:无意义,句首发语词。
"虽死若存":虽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
# 虽:即使。
"不学者虽存":而不好学的人,
# 虽:即使。
"谓之行尸走肉耳":虽然还活着,只是生命活着罢了!”
# 耳:罢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志人小品文,也是一篇劝学励志散文。文章讲述了东汉学者任末十四岁时学无常师,克服险阻、刻苦求学的经历,如依林木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映星月、暗缚麻蒿自照,观书合意则题于衣裳等细节,展现了其勤奋的学习态度与灵活的学习方法。临终诫言“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更鲜明表达了学习对生命价值的决定性意义,体现了重视学习、以学立命的思想。
2. 分段赏析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三句,开篇介绍任末少年求学的状态。“年十四”点明其年少,“学无常师”显其求学不拘一格、广纳众长的态度,“负笈不远险阻”则以“负笈”的具体行动和“不远险阻”的决心,写出他为求学不畏艰难的形象,奠定全文勤学的基调。“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一句,引述任末的言论,以反问的形式强调学习对成就自我的重要性。这句自白既是他求学的信念支撑,也直白点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其勤学之举有了根基,更具说服力。“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四句,细致描写任末求学的环境与条件。“依林木”“编茅为庵”写出其居处简陋,“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则显其文具之匮乏,通过“荆”“树汁”等原始材料,表现出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毅力。“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两句,描绘任末夜晚苦读的情景。“映星望月”“缚麻蒿自照”两个细节,以星光、月光、麻蒿火光等不同光源,展现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坚持学习的状态,画面生动,凸显其求学之勤。“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两句,写任末读书的方法。“题其衣裳”的举动看似奇特,实则体现他对书中要义的珍视——因无纸笔,便以衣裳为载体记录感悟,“以记其事”点明此举目的,进一步刻画其对知识的渴求。“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两句,从侧面烘托任末的勤学。“门徒悦其勤学”写出其行为对他人的感染,“更以净衣易之”则通过门徒的馈赠,既补充了他“题其衣裳”后的实际状况,也从他人视角印证其勤学之诚。“非圣人之言不视”一句,简要点明任末的学习准则。“非圣人之言不视”体现他对学习内容的审慎,专注于经典,可见其求学不仅勤奋,更有明确的方向。“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几句,以任末临终遗言作结。用对比手法,将“好学”者“虽死若存”与“不学者”“行尸走肉”相较,强烈凸显学习对生命价值的意义,既是他一生勤学的总结,也升华了文章劝学的主旨,发人深省。
上一篇:魏晋·陆机《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