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hī

朝代:魏晋作者:鸠摩罗什浏览量:2
kōng
kōng
dài
jiè
yán
huì
jìn
huì
chù
chū
cháng
luó
zhù
suǒ
zhù
ruò
néng
yìng
zhào
wàn
xiàng
lái

译文

用一种比喻来阐释空性,空性的理解必然依赖这样的比喻。借助言语去领会其中的深意,但当领会到极致时,言语便失去了作用。当超脱了长久以来的束缚后,安住于空性之中,却又无所执着。如果能映照空性的智慧之光,就会明白世间万象并没有真正的来与去。

逐句剖析

"一喻以喻空":用一种比喻来阐释空性,

# 一:一作十。

"空必待此喻":空性的理解必然依赖这样的比喻。

"借言以会意":借助言语去领会其中的深意,

"意尽无会处":但当领会到极致时,言语便失去了作用。

"既得出长罗":当超脱了长久以来的束缚后,

"住此无所住":安住于空性之中,却又无所执着。

"若能映斯照":如果能映照空性的智慧之光,

"万象无来去":就会明白世间万象并没有真正的来与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喻诗》是魏晋时期鸠摩罗什创作的诗。此诗主题围绕对空性的阐释与感悟。通过比喻等方式探讨空的概念以及如何领会空性的智慧。运用比喻,以“喻”来说明“空”;还采用了哲理阐述,层层深入地表达对空性的理解。首句点明以喻说空,接着阐述借言语会意空性,然后说超脱束缚后对空性的体悟,尾句表达若能映照空性智慧,万象皆无来去之相。这首诗以诗的形式传达深奥的佛教义理,语言简洁却蕴含深刻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佛教诗。它表达了对佛教空性概念的理解与阐释,通过比喻和哲理叙述,引导读者领会空性的智慧。这是一首写佛教空性题材的哲理诗,借“喻”等意象写出了对空性的认知与感悟。

2. 分段赏析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开篇点明主旨,指出要用一种比喻来阐释“空”的概念,强调理解空性需要借助比喻这种方式,引发读者对空性理解途径的思考。“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此句进一步说明借助言语去领会空性的意义,但当领会到极致时,言语便失去了作用,体现出空性的高深与难以言说,暗示对空性的领会需要超越言语层面。“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意思是当超脱了世俗的种种束缚(“长罗”象征束缚)后,就能体悟到在空性之中无所执着、无所住的境界,深入阐述了对空性的实践体悟。“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如果能映照空性的智慧之光,就会明白世间万象看似有来有去,实则在空性的视角下并无真正的来去之分,进一步深化了对空性的认知,点明空性涵盖万物、超越表象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皓天舒白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