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bié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朝代:魏晋作者:佚名浏览量:2
tóng
tóng
shēng
liǔ
gēn
shuǐ
lián
piān
yóu
dōng
liáng
jiā
qiān
shēn
cháng
hán
qīng
tíng
yǎng
zhān
tiān
hàn
méi
hán
fēng
chuī
yán
shuāng
qiē
yōu
xīn
cháng
cǎn
chén
fēng
wèi
bēi
yáo
guāng
yóu
xíng
yuàn
chí
yǎng
shì
yún
jiān
xīng
suǒ
ruò
cháng
wéi
tóu
hái
lián
shèng
nián
xíng
shuāi
liàn
míng
shì
chuàng
chuàng
nán
jiǔ
huái
怀

译文

孤零零的柳树长得枝叶茂盛,把根扎在河边的泥地里。行色匆匆的游子,在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裳。离家已有千里之多,独自一人常常忍受着饥渴。寒夜里站在清冷的庭院中,抬头眺望天边的银河岸边。寒风吹着我的骨头,凛冽的霜雪刺痛我的肌肤。心中的忧愁常常让我悲痛不安,连清晨的风也为我悲伤。瑶光星运行得多么迅速,可我的归乡之愿却实现得多么迟缓。抬头看云间的星星,它们像被剪开的长帷幕上的点缀。低下头来自我怜惜,正当盛年却已显得衰老。恋恋不舍地眷恋着清明的世道,内心的悲伤难以长久承受。

逐句剖析

"童童孤生柳":孤零零的柳树长得枝叶茂盛,

"寄根河水泥":把根扎在河边的泥地里。

"连翩游客子":行色匆匆的游子,

"于冬服凉衣":在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裳。

"去家千里余":离家已有千里之多,

"一身常渴饥":独自一人常常忍受着饥渴。

"寒夜立清庭":寒夜里站在清冷的庭院中,

"仰瞻天汉湄":抬头眺望天边的银河岸边。

"寒风吹我骨":寒风吹着我的骨头,

"严霜切我肌":凛冽的霜雪刺痛我的肌肤。

"忧心常惨戚":心中的忧愁常常让我悲痛不安,

"晨风为我悲":连清晨的风也为我悲伤。

"瑶光游何速":瑶光星运行得多么迅速,

"行愿去何迟":可我的归乡之愿却实现得多么迟缓。

"仰视云间星":抬头看云间的星星,

"所若割长帷":它们像被剪开的长帷幕上的点缀。

"低头还自怜":低下头来自我怜惜,

"盛年行已衰":正当盛年却已显得衰老。

"依依恋明世":恋恋不舍地眷恋着清明的世道,

"怆怆难久怀":内心的悲伤难以长久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七)》是魏晋时期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此诗以游子的视角,描写了其在冬季漂泊他乡的艰辛:身着凉衣、饱受饥渴与风霜,又抒发了对归乡的急切渴望、对自身盛年已衰的自怜,以及对现实的忧愁与对世道的留恋。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真实展现了游子漂泊的境遇与复杂心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游子的诗。通过描写游子在寒冬中的生存困境、动作神态与心理活动,既展现了游子无依无靠、长期困顿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对归乡的迫切渴望与愿望难成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起兴:“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开篇起兴,“童童”状柳树枝叶繁茂,却“孤生”于“河水泥”边,根基不稳、环境贫瘠,诗人不直接写游子境遇,而是借这株生长于恶劣环境的孤柳,暗指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柳的“孤”与游子的“独”相契,柳的“寄根贫瘠”与游子“离家千里、无枝可依”呼应,既为后文描写游子困顿做了自然铺垫,又让漂泊之苦变得具体。这种起兴不直白说教,而是以自然景物的特质隐喻人情,让全诗的悲戚基调从开篇便悄然奠定,情感表达更显含蓄深沉。白描:“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仅以“寒夜”“清庭”“仰瞻”等极简笔墨,勾勒出游子在冷寂冬夜独自伫立庭院、仰望天河的场景,空旷的环境与孤独的身影形成反差,孤寂感扑面而来;“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则以“吹”“切”两个动词,直白描绘寒风透骨、严霜割肌的酷寒,无过多修饰,却将冬夜的凛冽与游子的无依承受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以“低头”的动作、“盛年已衰”的对比白描,既写身体衰老,更显精神消磨,让漂泊的苦与悲在平实笔触中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两句以孤柳起兴。“童童”形容柳树枝叶茂盛,却“孤生”在“河水泥”边,根基不稳、环境贫瘠。诗人借这株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孤柳,暗喻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连翩游客子,于冬服凉衣”两句转写游子。“连翩”形容游子像鸟儿一样辗转漂泊、身不由己。“于冬服凉衣”则是反常的情景,在寒冷的冬天却穿着单薄的衣服,一个“凉”字既写出了衣物的单薄,更暗示了游子生活的困窘与处境的艰难,让人感受到其身心的双重寒意。“去家千里余,一身常渴饥”直抒游子的困顿。“千里余”点出离家之远,空间上的距离强化了孤独感;“常渴饥”则从生理需求上描绘其生活状态,“常”字说明这种困苦并非一时,而是长期的煎熬,进一步凸显了游子漂泊的艰辛。“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描写游子的动作与环境。“寒夜”点明时间,“清庭”写出庭院的空旷冷清,与“寒夜”呼应,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游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仰瞻天汉湄”(仰望天河岸边),动作中透露出迷茫与怅惘,仿佛想从天空中寻找一丝慰藉,却只有无尽的空旷。“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两句聚焦于严寒的侵袭。“吹我骨”写出寒风的凛冽,仿佛能穿透肌肤直抵骨髓;“切我肌”则描绘严霜像刀子一样割在皮肤上。这两句用“吹”“切”两个动词,将无形的寒冷化为有形的攻击,既写出了冬夜的酷寒,更衬托出游子无依无靠、只能独自承受苦难的悲苦。“忧心常惨戚,晨风为我悲”两句由外在环境转向内心感受。“忧心常惨戚”直接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悲伤,“常”字说明这种情绪的持久。“晨风为我悲”则运用移情手法,将自己的悲伤投射到晨风中,仿佛连自然界的风都在为自己的遭遇哀叹,强化了内心的悲戚之感。“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两句通过对比写时光与心愿的矛盾。“瑶光”指北斗七星中的一颗,代指星辰、时光。“游何速”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行愿去何迟”则抒发归乡的心愿实现得何其缓慢。一“速”一“迟”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游子归乡心切却难以如愿的焦急与无奈。“仰视云间星,所若割长帷”描写仰望星空的感受。诗人抬头看云间的星星,觉得它们像把长长的帷幕割开了一个个小口。“割”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星光在夜空中显得稀疏、零散的样子,也暗含了游子内心的破碎感,如同被割裂的帷幕,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希望。“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写游子的自我怜惜。“低头”的动作与前文“仰视”形成呼应,从仰望星空的迷茫回到对自身的审视。“盛年”本是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时期,却“行已衰”,不仅指身体因漂泊而显得衰老,更指精神在长期的困苦中变得萎靡,突出了漂泊生活对人的消磨。“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两句收束全诗,抒发复杂的情感。“依依恋明世”写出游子对安稳、光明生活的眷恋与不舍,“依依”二字尽显深情。“怆怆难久怀”则表达了内心的悲伤沉重到难以长久承受,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将全诗的悲戚情绪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荀济《赠阴梁州诗》

下一篇:魏晋·杨方《送张振古二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