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liàng
yǐn
lùn
guāng

朝代:魏晋作者:佚名浏览量:2
zhū
liàng
yuē
cáo
jiàn
lùn
guāng
jiàng
nán
hán
zhōu
móu
chén
liáng
píng
shí
rén
tán
zhě
wéi
rán
yán
chéng
měi
guāng
zhī
ér
yǒu
dài
zhī
jùn
zāi
zhuī
guān
guāng
èr
shí
jiàng
xià
yuán
zhī
zhōng
zhēn
zhì
yǒng
suǒ
yǒu
ér
lùn
zhī
fēi
jiǎn
nǎng
shí
suǒ
zhāng
chén
xiǎn
qián
zhě
nǎi
gāo
dòng
duō
kuò
shū
liáng
píng
guǎng
广
zhōng
xìn
péng
héng
xíng
wài
yǒu
yún
yún
yán
suī
xiǎo
yǒu
èr
zhī
shí
xīn
wèi
rén
jiāo
tóu
làn
é
wéi
shàng

译文

诸葛亮说:曹植评价汉光武帝刘秀。光武的将领难以与韩信、周勃相比。光武的谋臣比不上张良、陈平。当时谈论的人也认为是这样。我认为这番话虽意在赞美光武帝的德行。但却诋毁了那一时代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呢。回顾光武帝的二十八位将领。以及马援等人。忠诚、坚贞、智慧、勇敢。样样具备。切实地说。并不比从前(汉初)逊色。张良、陈平在(汉高祖时期)格外显赫的原因。是因为汉高祖行动常有疏漏。所以张良、陈平得以充分施展忠信之能。彭越、周勃得以在外纵横征战。(还有)这样的说法。这番话虽简短。却与汉高祖、光武帝时期的情况相似。建议把烟囱改弯、搬走柴草的人,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被奉为上宾。

逐句剖析

"诸葛亮曰":诸葛亮说:

"曹子建论光武":曹植评价汉光武帝刘秀。

"将则难比于韩、":光武的将领难以与韩信、

"周":周勃相比。

"谋臣则不敌于良、":光武的谋臣比不上张良、

"平":陈平。

"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当时谈论的人也认为是这样。

"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我认为这番话虽意在赞美光武帝的德行。

"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但却诋毁了那一时代杰出的人才。

"何哉":为什么呢。

"追观光武二十八将":回顾光武帝的二十八位将领。

"下及马援之徒":以及马援等人。

"忠贞智勇":忠诚、坚贞、智慧、勇敢。

"无所不有":样样具备。

"笃而论之":切实地说。

"非减曩时":并不比从前(汉初)逊色。

"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张良、陈平在(汉高祖时期)格外显赫的原因。

"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是因为汉高祖行动常有疏漏。

"故良平得广于忠信":所以张良、陈平得以充分施展忠信之能。

"彭勃得横行外":彭越、周勃得以在外纵横征战。

"语有云云":(还有)这样的说法。

"此言虽小":这番话虽简短。

"有似二祖之时也":却与汉高祖、光武帝时期的情况相似。

"曲突徙薪为彼人":建议把烟囱改弯、搬走柴草的人,

"焦头烂额为上客":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被奉为上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诸葛亮引语论光武》是魏晋时期无名氏记录的一篇论说文。文章借诸葛亮之口,针对曹植“光武将难比韩、周,谋臣不敌良、平”的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列举光武二十八将及马援等人的忠贞智勇,指出其才能不逊色于汉高祖时期。文末以“曲突徙薪”典故作结,点明行事应防患未然的道理。全文采用议论与举例结合的手法,逻辑清晰,体现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证思考,为研究古代人物品评提供了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诸葛亮曰: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于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开篇直接引用诸葛亮言论,点明议论核心——曹植对光武时期人才的评价。“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于良、平”,简洁概括曹植观点,“时人亦以为然”反映当时普遍看法,为下文反驳蓄势,奠定论述基础。“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诸葛亮以反问转折,犀利指出曹植言论虽意在赞美光武,但实则贬低了光武集团的才能。“何哉”引发读者思考,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光武人才的具体分析,凸显论述逻辑性。“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通过列举光武二十八将及马援等人物,以“忠贞智勇”四字高度概括其品质与才能,直接反驳曹植观点。“非减曩时”明确表态,强调光武人才不逊色于汉初,语言简练,论据充分。“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外。”深入分析汉高祖时期张良、陈平、彭越、周勃等人声名显赫的原因,指出是因“高帝动多阔疏”,即刘邦决策疏漏多,才使谋臣武将有更大发挥空间。此段从侧面衬托光武集团的能力,为光武人才正名。“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以“曲突徙薪”典故作结,原指建议防患未然者(曲突徙薪)未受重视,而救灾致伤(焦头烂额)者反被奉为上宾,借此讽刺世人不重远见、只看眼前功绩的短视,暗合前文对光武人才评价的讨论,升华文章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欧阳建《赞节寿五首 其五》

下一篇:魏晋·佚名《石勒时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