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木长":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
# 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绕屋树扶疏":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 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
"众鸟欣有托":鸟儿为有了依托的地方而高兴,
# 众鸟欣有托: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吾亦爱吾庐":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既耕亦已种":耕种过之后,
"时还读我书":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穷巷隔深辙":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 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隔:隔绝。,穷巷:陋巷。
"颇回故人车":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 欢然:高兴的样子。一作欢言。
"摘我园中蔬":采摘园中的蔬菜。
"微雨从东来":细雨从东方而来,
"好风与之俱":夹杂着清爽的风。
#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泛读着《周王传》,
# 《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泛览:浏览。
"流观《山海图》":浏览着《山海经图》。
# 《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流观:浏览。
"俯仰终宇宙":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 俯仰终宇宙: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终宇宙,遍及世界。
"不乐复何如":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古诗,借孟夏草木生长、众鸟栖息、躬耕读书、故人来访等景象,写出了诗人陶渊明远离尘嚣、躬耕自足的闲适生活,以及在自然与典籍中获得的精神愉悦,表达了其对自由恬淡生活的热爱,和超越时空、俯仰宇宙的豁达心境。
2. 写作手法
双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字面写自然风雨的轻柔滋润,实则暗指老友如“好风”般带来心灵慰藉,自然景象与人际温情巧妙勾连,含蓄传递情感。这种手法让诗意更丰蕴,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以简笔勾勒孟夏村居的生态图景:时序入夏,草木挣脱春日的纤弱,肆意舒展枝桠。高低错落的树木如绿色帷幕环护茅屋,叶隙间漏下细碎阳光,风过时枝叶沙沙作响,与地上蓬勃的绿草共同编织出一片静谧的绿海。“众鸟欣有托”妙在一个“欣”字——鸟儿穿梭于树冠间,啁啾声里似含栖居安稳的满足,与诗人“爱吾庐”的心境形成微妙呼应。在这里,茅屋不再是孤立的居所,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枢纽:树木为鸟提供巢穴,草色为屋增添生机,诗人则在这方天地中觅得生命的归属感。四句白描中,没有刻意的诗化渲染,却将“物我相亲”的哲学悄然融入日常景致,展现出陶渊明对“顺应自然”生存状态的认同。“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农耕与阅读的并置,揭示了诗人的生存逻辑:清晨荷锄劳作,将种子埋进湿润的土壤,汗水滴落处是对“衣食固其端”的践行;午后洗净手上泥垢,于窗前展卷细读,墨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交织。这看似平淡的生活节奏,实则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颠覆——当世人以“学而优则仕”为人生正途,诗人却在“晨兴理荒秽”与“开卷悟玄言”的切换中,实现了物质自足与精神富有的平衡。耕作不是对文人身份的贬谪,而是挣脱功名枷锁的途径;读书不为求取禄位,只为滋养心灵。这种“手中有粮,心中有光”的生活状态,打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认知,在躬耕与读书的往复中,构筑起独立于世俗评价体系的精神王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偏僻的巷陌如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权贵的车马隔绝在外,却为志同道合的老友保留了叩门的路径。“深辙”象征着官场的喧嚣与功利,而“穷巷”则是诗人刻意选择的精神净土。“颇回”二字暗藏深意:老友并非因道路险阻却步,反而特意绕道而来,足见情谊的纯粹。诗人以自酿春酒、园中鲜蔬待客,这场看似俭素的宴饮,实则是对“以心相交”友情观的践行。当官场中充斥着觥筹交错的利益交换,诗人的草堂里却流动着泥土的芬芳与真诚的笑意。他以劳动者的身份坦然款待友人,字里行间流露的不是对农耕生活的自怜,而是对“守拙归园田”选择的笃定——这既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驳,更是对“人生贵得适意”价值理念的坚守。“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细雨伴微风悄然造访,为场景注入清润的诗意。诗人与友人闲坐檐下,随意翻阅《周王传》《山海图》:穆天子西游的奇幻旅程、《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在雨幕中渐渐苏醒。“泛览”“流观”二词,尽显阅读的随性与自在——不求深入考据,只随兴汲取想象的滋养。窗外雨打芭蕉的声响,与书中“龙伯钓鳌”的传说相互应和,自然现象与人文想象在茅屋中达成奇妙的共振。此时的阅读已超越文字本身,成为连接现实与神话、此岸与彼岸的桥梁:诗人的肉身虽囿于草堂,精神却随穆天子的车队驰骋西域,伴精卫的羽翼翱翔东海。自然风雨的洗礼与典籍世界的遨游,共同构成了对心灵的双重滋养。“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全诗以俯仰之姿收束,却蕴含着对生命境界的终极叩问。“俯”可触草木泥土的温热,“仰”可见飞鸟流云的踪迹,一俯一仰间,既囊括了眼前田园的生机,亦延伸至书中宇宙的浩渺。诗人忽然领悟:生命的真趣,不在追名逐利的患得患失,而在与自然对话的从容、与挚友相交的坦诚、与典籍神遇的畅快。这“不乐复何如”的慨叹,不是浅薄的享乐主义,而是历经世事沧桑后的通透——当摒弃了对外在价值的攀附,方能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本自具足的喜乐。此句如暮鼓晨钟,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于平淡中见深邃,在质朴中显超脱,余韵悠长,令人掩卷三思。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看似随意的生活剪影,织就精神的经纬。从草木禽鸟的栖居之乐,到耕读会友的日常琐碎,诗人信笔勾勒的不仅是田园图景,更是以生命为尺丈量宇宙的哲思。每一处细节皆含深意,于烟火气中见天地宽,堪称一曲融自然、人生、哲思于一体的生命颂歌。
# 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
# 此篇(其一)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清温汝能《陶集汇评》
# 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