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齐城门":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
#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遥望荡阴里":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 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里中有三坟":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
"累累正相似":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 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问是谁家墓":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
"田疆古冶子":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 田疆古冶氏: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拉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
"力能排南山":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
# 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
"又能绝地纪":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 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一说,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文”当作“又”。这两句诗,似本《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庄子》两句都是说剑,这两句都是说勇。“地纪”就是“地基”。,绝:毕,尽。
"一朝被谗言":不料一朝遭到谗言,
# 一朝:一旦。
"二桃杀三士":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谁能为此谋":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
"相国齐晏子":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 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古辞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介绍了齐景公听信晏婴谗言,用“二桃杀三士”的典故迫害三位勇士的悲惨事件,通过描写三士墓冢的景象,展现了三位勇士的赫赫战功与悲惨结局,表达了诗人对忠良被害的深切同情和对昏君佞臣的强烈谴责,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政治黑暗的愤慨之情。全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历史反思意义。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的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至而目光先至,凸显对三坟的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已到冢前,看清三坟相连、形状相似。三坟相似,象征三位勇士的相似——皆勇力超群,皆有功于君,皆性格刚烈,皆遭谗言所害。接着六句转写三士的遭遇。“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突出咏叹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以两人之名代三人(含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盛赞三人神力——推倒南山(齐城南牛山),折断地脉(语出《庄子·说剑篇》)。如此勇士,结局却令人扼腕:“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显阴谋之易;“谗言”二字倾向鲜明,既表对三士的同情,亦含对主谋的谴责。二桃之于三位力能撼山折地的勇士,何其渺小,却竟能致其于死地,诗句形成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撼。诗至此似可作结,实则悬念未解——“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以问答句式,波澜骤起,直指主谋晏子。“国相”表面点明身份,实为谴责——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本应协调文武、沟通上下,却行此阴险之事,与其地位职责极不相称。“齐晏子”直呼其名,意在立此存照,警示后人:这位以机变著称的“名相”,竟做出如此卑劣之事。关于此诗主旨,多采朱乾“哀时”之说,然亦有不同见解,认为朝有悍臣,正需晏婴这样的能臣制衡。
# “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盖士之处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无禄,故进退出处颇费斟酌,亦甚难处理适当。而牢笼制驭之术,即‘二桃杀三士’之类。士惟淡泊可以免祸,亦惟淡泊可以全节。至于为相,当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故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盖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之不仁也。此乃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乱世,能如此读史并观世,是其器识甚远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不详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