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满百":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几十年,
"常怀千岁忧":却常常怀有无限的忧虑苦愁。
# 千岁忧:指很深的忧虑。千岁,多年,时间很长。
"昼短苦夜长":总是埋怨白昼太短而黑夜漫长,
"何不秉烛游":那么何不拿着烛火夜晚游乐!
# 秉烛游:犹言作长夜之游。秉,本义为禾把、禾束,引申为动词,意为手拿着、手持。
"为乐当及时":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
"何能待来兹":时不我与又怎可等到来年?
# 来兹:就是“来年”。因为草生一年一次,所以训“兹”为“年”,这是引申义。
"愚者爱惜费":愚笨的人锱铢必较吝啬守财,
# 费:费用,指钱财。
"但为后世嗤":死时两手空空被后人嗤笑。
# 嗤:讥笑,嘲笑,此处指轻蔑的笑。
"仙人王子乔":像仙人王子乔那样修炼得道成仙,
# 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难可与等期":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 期:本义为约会、约定,这里引申为等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人生哲理诗,主题围绕生命短暂与及时行乐展开。诗人通过对比“生年短暂”与“忧思长久”,批判世人“吝啬守财”的愚昧,倡导“及时享乐”的生活态度,并以“仙人难求”的典故,进一步点明人生虚妄,应把握当下。
2. 写作手法
反问:“何不秉烛游”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尽情游乐的倡导,同时也对那些只知聚财、不懂享受生活的人提出了质疑,引人深思,使“及时行乐”的主题更加突出。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率先对那些吝啬聚财的“惜费”者进行了嘲讽,这种嘲讽占据了全诗的绝大部分篇幅。他们只知一味地聚敛财富,却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所忧虑的,无非是子孙后代的生活保障。在诗人眼中,这种行为显得极为可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便你能活到百岁,也仅能为子孙忧虑百年,这是连孩童都明白的道理;更何况你未必能活到百岁,却偏要忧及千载,这实在是愚不可及!开篇伊始,诗人便以“百年”与“千年”的荒谬对比,生动地揭示了那些生活得极为吝啬的“惜费”者的可笑之处,堪称妙趣横生。紧接着的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料:“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在此处指的是尽情游乐。将生命的白昼全部用于尽情游乐,已经令人惊叹不已,诗人却还“苦”于白昼过于“短促”,竟突发奇想,劝人把夜晚的休息时间也全部用来行乐,真是令人称奇!夜晚一片漆黑,难道就不怕破坏了游玩的兴致吗?诗人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那就干脆手持烛火去游玩!将尽情行乐的想法表达得如此直白且毫不掩饰,这不仅在汉代诗坛上,即使在整个古代诗歌史上,恐怕都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音了。那些终日忙碌于藏金窖银的守财奴们,听了之后恐怕要瞠目结舌了吧!这两句诗一反一正,将终生忧虑与尽情游乐的人生态度鲜明地对立起来。诗人似乎早就预料到,宣扬这样的放纵之思,必定会招致世俗的非议。而那些反对者并非不想享受生活,只是他们常常秉持着“苦尽甘来”的人生哲学,将人生有限的享乐推迟到遥远的未来。诗人则坚决否定了这种哲学,从而引出了下两句。五、六两句“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提到,想要行乐就得“及时”,不能总是期待来年。为何不能等待来年呢?诗中并未明说。但如果等到那时再想享乐,岂不是为时已晚!这正是在诗人那看似旷达不羁的“及时行乐”之语背后,所蕴含着的诸多人生的痛苦体验。最后两句“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其嘲讽的语气之尖锐,确实具有“唤醒醉梦”之功效。那些“惜费”者终日忙碌却毫无快乐,只想着为子孙积累财富,显得格外愚蠢。因为他们生前的“惜费”,最终只会养出一群游手好闲的子孙。当这些不肖子孙挥霍无度之时,难道会感激祖上的积德吗?也许他们反而会在背后嗤笑祖先不会享福!
4. 作品点评
这样一首以放荡不羁之语抒写“及时行乐”的奇特之作,似乎确实能够将许多人的“人生迷梦”唤醒。有些研究者因此将这类诗作视为汉代“人性觉醒”的标志。然而仔细思考,“常怀千岁忧”的“惜费”者固然愚昧,但若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及时满足自己的纵情享乐,恐怕也并非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这种态度大多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苦闷生活的一种无力的抗议。对于那些毫无出路的下层人来说,这也不过是从许多迷梦中醒来后所做的又一个迷梦罢了,他们又何尝真的能过上“被服纨与素”“何不秉烛游”的享乐生活呢?所以,与其说这类诗表现了“人性之觉醒”,不如说是以一种旷达狂放的思想,表现了人生毫无出路的痛苦。只要看一看文人稍有出路的建安时代,这种及时行乐的吟叹,很快就被悯伤民生疾苦、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之音所取代,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 (“愚者”二句)直以一杯冷水,浇财奴之背。
清方廷珪《文选集成》
# 仙不可学,愈知愚费之不可惜矣。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 (前四句)奇情奇想,笔势峥嵘。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下一篇:汉·枚乘《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