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rén
wéi
gòng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xiù
cái
zhī
shū
xiào
lián
bié
hán
qīng
bái
zhuó
gāo
liáng
jiàng
qiè

译文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逐句剖析

"举秀才":被推举作秀才的人,

# 举秀才:两汉时由地方由下向上举荐的一种人才选拔形式。在西汉时称为茂才,后为避光武帝讳,将茂才改为秀才。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不知书":不识字。

"举孝廉":被荐举作孝廉的人,

# 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举:一作察。

"父别居":不赡养父母。

"寒素清白浊如泥":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 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高第良将怯如鸡":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 鸡:一作黾。《御览》作蝇。《抱朴子》审举篇。《书钞》七十九。《御览》四百九十六。又《乐府诗集》八十七、《诗纪》八并作后汉桓灵时谣。各引书、居两韵。逯案。《晋书》引作举秀才。浊如泥。举良将。怯如鸡。与此不相同。,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时人为贡举语》是东汉末年的一首民谣。前两句聚焦汉代选官之制,后两句则纵览官场整体之态。全诗巧用形象比喻与夸张之笔,将诸多名实不符的推举事例一一铺陈,把封建时代选拔人才过程中充斥的虚伪、腐朽与荒诞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尽显劳动人民犀利的批判与诙谐的讽刺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令郡国各举孝廉一人,自此该制正式确立。其运作方式为: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官,经考察后向皇帝举荐德才兼备之士,被荐者多为平民或下级官吏。此举本为选拔贤才之策,然至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轮番擅权,致使清流之士遭排挤迫害,更有甚者,官职竟被明码标价公开售卖。加之被荐者还需经地方豪族品评,察举之权实为其所操控。在此环境下,所选拔之才鲜有贤德出众者。这首流行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童谣,正是对这一社会弊病的揭露与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刺社会现状的民谣。这首童谣通过官场名实不符的荒诞现象,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讽刺。全篇采用质朴口语,简洁直白,仅以事实铺陈,未加任何议论,却将批判之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比喻:“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运用比喻手法,将被选拔为“寒素清白”之人比作污浊的烂泥,揭露其道德伪善下的肮脏本质;把“高第良将”喻为怯懦的蛤蟆,讽刺其空有虚名却胆小畏缩。诗人以这两组生动的比喻,将封建选官制度下名实相悖的荒诞现象具象化,深刻揭示了汉代人才选拔的虚伪腐朽,在简洁的对比中展现出劳动人民以比喻为武器、直击社会痼疾的讽刺艺术。夸张:全诗运用夸张手法,辛辣揭露汉代察举制的腐朽。本应“优秀”的秀才实则目不识丁,本当“孝廉”者却与父反目,反差之大令人咋舌;号称“清白”的官僚秽如污泥,所谓“良将”面对战事竟怯懦如鼠。这些极度夸张的对比,将名实相悖的荒唐推向极致,生动展现封建选官制度的虚伪本质。诗人以放大现实矛盾的方式,将汉朝政治军事的腐朽揭露得淋漓尽致,凸显劳动人民借夸张手法批判现实的高超艺。

3. 分段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在汉代察举制下,秀才一科,本应汇聚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之士。人们满心期待着那些能凭借卓越学识与才情脱颖而出之人,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被举为秀才者,竟连字都不识,学识水平之低,令人瞠目结舌。这般名与实的强烈反差,以夸张之态呈现,却丝毫不显虚诞,反倒将察举制下人才选拔的荒谬与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察孝廉,父别居。”孝与廉,本为两科,后虽合而为一,但核心仍在于选拔事亲孝顺、处事廉洁之人。其中,“孝”为根本,奉养双亲乃其最基本之义。可那位被荐为孝廉者,竟与父亲分居而住,全然不顾中国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等深厚的家庭观念,这无疑是对“孝”的公然践踏,是何等的不孝之举!如此行径,却能被举为孝廉,怎能不让人对察举制的公正性产生深深的质疑?“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或许性质相近,同为汉代察举科目。察举科目本就随皇帝的喜好与需求而定,并无固定之规。《晋书·李重传》提及举寒素需符合“门寒身索,无世祚之资”的条件,汉晋选举制度一脉相承,变化不大。范哗在《后汉书·扬雄传论》中也说:“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清白、敦厚之属。”可见二者皆为选举科目。按常理,科目名称与所要求的品质应相匹配,清白、寒素科出来之人,本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的典范。但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劳动人民给予“浊如泥”的评价,这无疑是对那些名不副实者的有力鞭挞。“高第良将怯如鸡。”在汉代,文官与武将皆由重臣推荐。从《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以及《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可知,武将之举多要求“列将子孙”,或许因此才取名“高第”。高第与文学对举,又与良将并举,可见其与“寒素清白”一样,为相近科目。被荐之人,本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人大失所望,那些所谓的高第良将,遇到征战关头,竟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等滑稽之态,实在是对察举制下武将选拔的莫大讽刺。

4. 作品点评

这首民谣独具匠心,撷取一两个典型细节,运用形象的比喻与夸张手法,把一个个名不副实的推举现象如串珠般并列呈现。它以犀利之笔触,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虚伪、腐朽与可笑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劳动人民超凡的战斗精神与卓越的讽刺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司马迁《滑稽列传》

下一篇:汉·甄宓《塘上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