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zhōng
yǒu
shù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tíng
zhōng
yǒu
shù
绿
huā
pān
tiáo
zhé
róng
jiāng
wèi
suǒ
xīn
xiāng
yíng
huái
怀
xiù
yuǎn
zhì
zhī
guì
dàn
gǎn
bié
jīng
shí

译文

庭院里有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茂的花朵。我攀着树枝,折下一朵盛开的鲜花,想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路途遥远,没办法送到他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有感于离别已久,想借这花来寄托思念之情罢了。

逐句剖析

"庭中有奇树":庭院里有一株珍稀的树,

#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绿叶发华滋":满树绿叶衬托着繁茂的花朵。

# 发华滋:花开繁盛。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滋,繁盛。

"攀条折其荣":我攀着树枝,折下一朵盛开的鲜花,

#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攀条:攀引枝条。

"将以遗所思":想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 遗:(wèi),给予,馈赠。

"馨香盈怀袖":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

# 盈:充满。,馨香:香气。

"路远莫致之":可路途遥远,没办法送到他的手中。

# 致:送达。

"此物何足贵":这花有什么珍贵呢?

# 此物何足贵:“此物”两句:这枝花本不值得远寄给你,不过离别久了,借以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贵:珍贵。一作“贡”。

"但感别经时":只是有感于离别已久,想借这花来寄托思念之情罢了。

#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经时:历时很久。,感:感受,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庭中有奇树》是东汉时期佚名作者的作品,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一首文人五言诗,主题围绕一位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展开。诗中先描绘庭院中奇树繁花盛开之景,女子攀枝折花欲赠所思之人,然而路途遥远无法送达,最后感慨花虽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已久。运用比兴手法,以花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叙事,展现女子折花寄思的过程;后四句抒情,抒发因路远无法致花的无奈与对离别的感慨。此诗风格明快,情感深挚,叙事抒情层次井然,一气呵成,对后世闺怨诗创作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第九首,属思妇忆远的闺怨题材。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历来存在多种解读。宇文所安提出中国早期诗歌存在复制系统的观点,认为缺乏“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则主张《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中许多作品实为曹植所作。李善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中明确指出“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将其年代定为东汉,这一观点自二十世纪以来成为主流。今人结合诗中情感倾向、折射的社会生活图景及成熟的艺术技巧综合考察,普遍认为这组诗的创作年代应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数十年间。而《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因史料匮乏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文人五言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它描绘了庭院中奇树绿叶繁花的景象,以及女子攀枝折花欲赠思念之人,却因路远无法送达的情景,表达了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以及因离别时间长久而生的忧愁。

2. 写作手法

比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先描绘庭院中奇树绿叶繁茂、繁花竞放的鲜活景象,以自然物象的生机盎然,自然引出下文女子折花寄思的情节,让思念之情从日常景致里悄然生长,避免抒情生硬;用奇树的“绿叶”“华滋”(繁花),比喻女子青春的娇美明艳,以及对远方之人爱情的纯洁珍贵,将抽象情思附着于花树,让情感有了可触摸的载体。借景抒情:诗中对奇树、绿叶、繁花的描写,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女子身处此景,触景生情,折花欲赠所思之人,花香盈袖却路远难致,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的思念与无奈。景与情相互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衬托:以乐景衬哀情,花树的繁茂起到衬托作用。以庭院中奇树绿叶繁花的蓬勃生机、美好景致,衬托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思念的深沉。外界自然的热闹鲜活,与女子独处时“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的执着,以及“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无奈,形成鲜明反差。用乐景衬哀情,让女子的思念与忧愁,在美好景致的对照下,更显浓郁、凄婉。联想:“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触发联想。诗人由眼前花树的繁茂,联想到花可折赠思念之人,开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的情节;女子折花后,又因“路远莫致之”,联想到花香盈袖却无法传递的无奈。花树成为联想的纽带,从自然景物到人情思念,从折花寄情到念而不得,联想让景与情、行为与心理层层勾连,拓宽诗歌情感维度,使思念之情在联想中曲折深化。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文字质朴自然,呈现的是日常里常见的生活片段。可当与思妇盼归的特定情境相融合,就营造出深沉含蓄的意境,能让读者生出诸多联想:这位思妇独自思念丈夫,想来已熬过漫长时光。寒冬时,她或许日日盼春,盼这满溢生机的春光,能给孤寂生活带来希望与慰藉。可如今,树已枝叶繁茂、繁花满枝,她却依旧形单影只,难免满是惆怅。这花枝凝聚着她的哀怨与期待,寄托着深厚情思。她或许盼花枝能带走相思之苦,让心暂得安宁;或许盼远方之人见花能懂心意,早日归乡。短短四句,藏着诸多未明言的情愫。“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十个字勾勒出清晰画面,也引读者深入遐想:思妇此时会想些什么?她是否忆起往昔幸福?这奇树在庭院,从前夫妻或许在花下共度无数欢乐时光。叶繁花盛时,爱人可曾将美花插在她鬓边?而如今,思念的人在何方?是否历经坎坷?她的痛苦,远方人能否感知?无论想什么,青春在孤寂中流逝的惋惜,始终缠绕着她。古代妇女生活本就狭隘单调,爱情是为数不多的乐趣,连这点都难维系,生活何其黯淡。花开花落,青春经不起岁月消磨。末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哀婉的顿悟,更是残酷的真相。当思妇将花枝轻轻放下,忽然明白这花再美,也抵不过岁月的消磨——人生如朝露,女子的青春更似花期短暂,等不得“别经时”的漫长。她或许望着落英缤纷的树下,想起初见时爱人的眉眼,那时她尚是二八少女,如今镜中鬓角已染霜色。花开花落间,多少个春秋从指缝溜走,而“所思”之人的归期,仍在缥缈的云水之外。这枝被折下的花,终究成了时光的祭品:它象征着被辜负的深情,被搁置的人生,以及古代女性在宿命里无声的叹息——她们像庭院里的奇树,只能在方寸之地生根,将所有期盼开成花,却等不到采花人的归来。全诗未着一字写愁,却让繁花深处的相思与岁月隐痛,在每一片花瓣的纹理中缓缓渗出,凝成千年不散的怅惘。

4. 作品点评

全诗结构精巧,行文连贯流畅,如潺潺溪流自然流淌,一气呵成。其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却以质朴之笔,将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浓浓的情思,如醇酒般深沉真挚,不仅传达出女子长久盼君归的殷切期盼,更将她寄情无果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诗情最明朗、手法最明快的一首。叙事写情,层次井然,没有换韵,一气呵成。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简宗梧《文学的御花园—文选》

# 诗从庭树开花说到折花欲寄远人,再说到路远难致,最后说出此物本不足贵,惟因别久念深,不能自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李锦文《古诗十九首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贾谊《鵩鸟赋》

下一篇:汉·佚名《青青陵上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