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城南城北都有战事,
"死郭北":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
# 郭:外城。
"野死不葬乌可食":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 乌:乌鸦。,野死:战死荒野。
"为我谓乌":请为我对乌鸦说:
"且为客豪":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 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
"野死谅不葬":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
# 谅:当然。
"腐肉安能去子逃":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 子:指乌鸦。,安:怎么。
"水深激激":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
# 激激:清澈的样子。,深:一作声。
"蒲苇冥冥":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 冥冥:深暗的样子。
"枭骑战斗死":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
# 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
"驽马裴回鸣":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 裴回:一作徘徊。,驽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梁筑室":在桥梁上筑起了营垒工事,
# 梁:表声字。一说桥梁。
"何以南":那南岸的人民将如何与北岸的人民来往?
"何以北":北岸的人民又如何与南岸的人民往来?
# 何以北:一作梁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
# 不:一作而,皆可通。
"愿为忠臣安可得":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思子良臣":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
"良臣诚可思":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 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朝行出攻":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
"暮不夜归":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乐府诗,也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悲歌。诗歌通过描写战场的惨烈景象、战后的萧瑟环境以及战争对社会生产和民生的破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了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罪恶的诅咒和控诉。
2. 写作手法
互文:“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这样写语言凝练含蓄,节奏和谐流畅,语义更加丰富立体。首尾呼应:开头三句“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结尾两句“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再次表达对那些无辜战死者的同情和惋惜。
3. 分段赏析
前三句“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城南”“郭北”并非实指城南和城北,而是泛指整个战场,描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到处都在发生战斗,到处都有人员伤亡。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血腥的战争场景中。“野死不葬”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惨烈,战士们战死在荒野,连基本的掩埋都没有,只能任由乌鸦啄食。这种惨烈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给生命带来的无情践踏,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愤、沉郁的基调。接着四句“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几句可以理解为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豪”通“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意思是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他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乌鸦的口中逃掉呢。诗人以一种奇特的想象,让战士与乌鸦对话,看似荒诞,却饱含着对战死者的深切同情。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将这几句理解为战士表达自己为国捐躯、孤忠未泯,希望乌鸦稍缓啄食,这种理解虽有一定道理,但与诗歌整体反映的反战情绪和悲痛氛围不太相符。这里更像是诗人借战士之口,抒发对战争中生命消逝的悲痛和对死者的哀悼。接着两句“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这两句是对战场环境的景物描写。“水深激激”描绘了河水清澈流淌的样子,“蒲苇冥冥”则刻画了蒲苇茂密幽深的景象。然而,在这样看似平常的自然景色中,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哀。清凉的河水仿佛在为战士们的牺牲而流淌着悲伤的泪水,茫茫的蒲苇则像是在默默诉说着战争的灾难。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接着两句“枭骑战斗死,驽马裴回鸣。”“枭”通“骁”,指善战的骏马,“驽马”指疲惫的马。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那匹善战的骏马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它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这里表面上是对战场上景物的客观叙写,但实际上这些景物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挑选的典型画面,每一处都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骏马的死亡和驽马的悲鸣,象征着战士们的英勇和无奈,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接着五句“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几句不再局限于对战场情景的描述,而是将视角扩展到了整个社会。“梁筑室”可能指在桥梁上筑起营垒工事,导致道路无法通行,南北两岸的人民无法正常往来,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禾黍不获君何食”则指出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庄稼无法收获,君王和百姓都将面临饥饿的困境。“愿为忠臣安可得”则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死,但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这几句诗将战争的罪恶从战场延伸到了整个社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末四句“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地表达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诚”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深。“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则感叹战士们一去不复返,早晨还生龙活虎地出去打仗,晚上却再也无法归来。这两句与开头勇士战死的场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也让读者对那些无辜战死的战士们充满了同情和惋惜。
4. 作品点评
这篇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却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运用的例证。全诗语言摒弃雕琢,质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歌气息。诗歌感情饱满炽热,以新奇的想象构建独特意境,将叙述、抒情、议论与写景交错使用,充分彰显出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八字,浑如一幅古战场。
明末清初顾茂伦《乐府英华》卷三
# 所咏虽悲壮,而声情缭绕,自不如吴均一派装长髯大面腔也。丈夫虽死,亦闲闲尔,何至赪面张拳?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水深”八字沉郁,“枭骑”二语壮,末段淋漓凄楚,“暮不夜归”句劲。朝望军士而动感怆之心,死者诚可哀,而偷生者多,忠臣不可得,而思良臣,全师早归为上,亦《大风》之意,颇、牧之怀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
# 此伤用人不当,使太平良佐徒死于战之诗。旧解支离,都无是处。首三,叙战死不葬事直起。“为我”四句,顶第三句申写野死之惨,作晓乌语,痛极奇极。“水深”四句,插叙战场苦景,宽以养民,而“战斗死”,已补出效命之勇。“徘徊鸣”,又引下惋惜意。以上俱属铺叙题面。“梁筑室”以下,皆致己惋惜之意。“梁筑”三句,惜用时之君不明也。“禾黍”句,惜死后之君无倚也。两层比喻,正反递落。良臣可思意,已隐隐逗起。“愿为”句,复就死者欲忠不得,推原其心,恰好以忠臣跌出良臣。“思子”二句,点明良臣,深致景慕。末二,收转用违其才,以致败亡,兜应篇首,截然竟住。五层意思,都在空处折旋,且多以比喻出之。古诗岂易读哉。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
# 《战城南》思良将帅也。武帝穷武扩土,征伐不休,海内虚耗,士卒死伤相继。末年乃下诏弃轮台,陈既往之悔,故思伊吕之将焉。
清庄述祖《汉短萧铙歌曲句解》
# 此犹屈子之《国殇》也。《国殇》自愤其力尽死,此则恨其死于误国庸臣之手。夫死非士所惜,但恐非其所耳。
清陈本礼《汉诗统笺》
上一篇:汉·扬雄《逐贫赋》
下一篇:汉·班固《苏武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