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峣者易缺":高细的东西容易折断,
# 缺:折断。,峣峣:高峻。
"皦皦者易污":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染。”
# 皦皦:洁白。
"《阳春》之曲":《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
# 《阳春》:古代高雅的乐曲。
"和者必寡":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一定很少。
# 寡:稀少。语出宋玉《对楚王问》。,和:应和,共鸣。
"盛名之下":一个有盛大名声的人,
# 盛名:大名。
"其实难副":他的实际就很难和他的名声相称。
# 副:符合,相等。
"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近来鲁阳的樊英应皇上征召刚到京城,
# 樊君:樊英,东汉名士,州郡和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拒绝不应。顺帝永建二年强征到京,仍不肯朝见,用轿子强行抬至殿上,也不肯跪拜,国人对他期望甚高。,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朝廷设坛席":朝廷就为他建筑高台,设置坐席,
# 设坛席:筑坛安席,形容礼敬。
"犹待神明":像供奉神位一样地接待他。
# 神明:圣贤,有智慧的人。按,当时顺帝待樊英如对师傅,拜为五官中郎将,询问朝政得失,恩礼备至。大异,杰出的表现,惊人的谋略。,犹:好象。
"虽无大异":他虽然没有表现出非常奇异的地方,
"而言行所守无缺":但言论和行为都能遵循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什么缺陷和错误;
# 所守无缺:道德规范上没有错误。
"而毁谤布流":然而,诋毁和诽谤樊英的言辞便散布流传开来,
# 布流:传播。
"应时折减者":他的名望也顿时降低下来,
# 折减:(名声)降落。,应时:顿时。
"岂非观听望深":难道不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太深和期望太高,
# 望深:期望过高。,观听:指群众以耳目所听察的种种。
"声名太盛乎":声名太盛了吗?
"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近来朝廷征聘的名士,如胡安元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人,
# 胡元安:与以下三人都是当时被征召的名士。,顷:近来。
"其功业皆无所采":他们做官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 采:可取,值得记载。,功业:办事成绩。
"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因此,社会舆论都说这些隐居不仕的人是些专门盗取虚名的没有本事的人,
# 虚声:与实际不符的名望。,纯:专门。,处士:居家未做官的士人。,俗论:世俗的议论。
"愿先生弘此远谟":我希望先生您能大展宏图,
# 远谟:远大的谋略。,弘:施展。
"令众人叹服":做出使人惊叹的大事业来,
"一雪此言耳":用它来彻底洗刷掉这些话带给名士们的耻辱吧。
# 此言:指“言处士纯盗虚声”的“俗论”。,雪:一举洗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体裁的书信,也是一篇劝谏题材的政论文章。文章以"名实相副"为核心思想,通过多重论证手法劝勉黄琼把握时机出仕,体现了东汉士大夫对社会责任与个人名望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一雪此言耳。”以"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为引,李固揭示了完美表象与内在实质的矛盾关系。高洁如美玉者易遭玷污,刚直似高山者易被损折,这种自然规律暗喻士人声名与实绩的辩证关系。《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的比喻,则暗示超凡脱俗者往往曲高和寡,为后文批判"纯盗虚声"埋下伏笔。"愿先生弘此远谟"的恳切请求中,既包含对黄琼"恐蹈覆辙"的隐忧,又暗藏"以实绩雪谤"的激励。李固巧妙运用"激将法":既肯定黄琼声望,又暗示若不能建功立业将坐实"虚声"之讥,更以"一雪此言"的挑战性表述激发其责任感。这种"婉而讽"的劝诫艺术,既维护了黄琼的尊严,又强化了劝进力度。
3. 作品点评
《遗黄琼书》一文为东汉李固劝谏友人黄琼出仕的典范书信,其文风质朴而说理透彻,兼具恳切与警醒之力。文章以“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起兴,借《阳春》之曲的孤高难和,暗喻名望与实际的落差,直指当时名士“纯盗虚声”的流弊。前段以伯夷、柳下惠的处世态度为引,提出“不夷不惠”的中道哲学,既肯定黄琼的隐逸之志,又强调“必待尧舜之君”的入世必要性,委婉点破其称病推辞的矛盾。后段则以樊英受征后毁谤丛生、胡元安等辈功业无采为例,以事实对比强化“名实相副”的紧迫性,最终落脚于“弘远谟、雪虚声”的期许,逻辑环环相扣。
上一篇: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并序》
下一篇:汉·曹植《与杨德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