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duì
jīng
xuān
wáng

朝代:汉作者:战国策浏览量:2
jīng
xuān
wáng
wèn
qún
chén
yuē
:“
:“
wén
běi
fāng
zhī
wèi
zhāo
guǒ
chéng
?”
?”
qún
chén
duì
jiāng
duì
yuē
:“
:“
qiú
bǎi
shòu
ér
shí
zhī
yuē
gǎn
shí
tiān
shǐ
使
zhǎng
bǎi
shòu
jīn
shí
shì
tiān
mìng
wéi
xìn
wèi
xiān
xíng
suí
hòu
guān
bǎi
shòu
zhī
jiàn
ér
gǎn
zǒu
wéi
rán
suì
zhī
xíng
shòu
jiàn
zhī
jiē
zǒu
zhī
shòu
wèi
ér
zǒu
wéi
wèi
jīn
wáng
zhī
fāng
qiān
dài
jiǎ
bǎi
wàn
ér
zhuān
zhǔ
zhī
zhāo
běi
fāng
zhī
wèi
zhāo
shí
wèi
wáng
zhī
jiǎ
bīng
yóu
bǎi
shòu
zhī
wèi
.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是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如今,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披铠甲的战士有上百万,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逐句剖析

"荆宣王问群臣曰":楚宣王问群臣,说:“

# 曰:说。,荆宣王:楚宣王。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

#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

"果诚何如":果真是这样的吗?”

# 果诚何如:“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么样。

"群臣莫对":群臣无人回答。

#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江乙对曰":江乙回答说:“

"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 食:吃。,求:寻找。

"得狐":捉到一只狐狸。

"狐曰":狐狸对老虎说:

"‘":‘

"子无敢食我也":您不敢吃我,

# 无敢:不敢。,子:你。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 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使:派遣、命令。,天帝:上天。

"今子食我":如果您吃掉我,

"是逆天帝命也":这就是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 逆:违抗。,是:这。

"子以我为不信":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信:言语真实。,以我为:以......为......:认为......是......。

"吾为子先行":我替你在前面走,

# 吾为子先行: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子随我后":您跟在我的后面,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群兽见了我,

# 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虎以为然":老虎信以为真,

# 虎以为然: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

"故遂与之行":所以就和狐狸同行,

# 遂:于是,就。

"兽见之":百兽见了它们,

"皆走":都纷纷逃跑。

# 走:逃跑。,皆:都。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 走:逃跑。,而:才。

"以为畏狐也":以为是害怕狐狸。

# 以为:认为。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如今,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

# 地方五千里:“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

"带甲百万":披铠甲的战士有上百万,

# 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

"而专属之昭奚恤":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

# 之:指百万军队。,属:委托。,专:专一,单独。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

# 故:所以。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

# 甲兵:这里指军队。,畏:害怕。,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

"犹百兽之畏虎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 犹:好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乙对荆宣王》出自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属国别体史料。这篇文章讲述了江乙巧妙地借用“狐假虎威”的寓言,回答荆宣王关于北方为何畏惧昭奚恤的问题。他通过狐狸假托天命借虎威震慑百兽的故事,暗示昭奚恤之所以令人畏惧,并非因其本身的威望或才能,而是仰仗荆宣王强大的国力与兵力支撑。此举不仅揭示了北方畏惧的真正根源,也委婉指出昭奚恤权势的本质来自君王的授予,是国家实力的反映。江乙的回答层次分明,既解答了君王的疑问,又巧妙回避了对昭奚恤本人的直接评论,展现出他卓越的见识与辩说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学者刘向所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原书作者不详,普遍认为为多位策士合著。其内容大多采自战国时期的策士言论和历史记载,成书时间可能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原本书名亦无定。刘向整理时,删去荒诞不经之处,依各国分类重编,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书中记述了自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至前221年高渐离击秦皇,约245年间纵横家游说诸国的策略言辞与权谋斗争,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社会特征,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借事喻理的故事。故事通过老虎被狐狸欺骗的情节,描绘了狐狸假借老虎威势吓唬百兽的景象,体现了依仗别人势力欺压他人的行为本质,表达了对仗势欺人者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警示。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运用了寓言式的比喻手法,通过“狐假虎威”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昭奚恤之所以令北方诸侯畏惧,并非自身威望,而是凭借荆王的强大国力。文中“狐”喻昭奚恤,“虎”喻荆宣王,“百兽”则喻北方诸国。这个比喻通俗生动,不仅巧妙化解了君王的疑问,也含蓄指出权威来源于君主,增强了荆宣王的自信与威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开篇以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起笔,直接点明楚宣王心中的核心疑问:北方诸侯是否真的畏惧大臣昭奚恤?一个“闻”字表明此乃传言,而“果诚何如?”四字则生动刻画出宣王对此事的关注、疑虑与求证心态。面对君王此问,“群臣莫对”的描写尤为关键,一个“莫”字精准传递出群臣的集体沉默与尴尬处境。这沉默既可能源于对权臣昭奚恤的忌惮,不敢妄议;也可能源于对问题本质的难以把握,不知如何作答。这种无声的场面为下文江乙的出场和精彩对答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朝廷内部微妙的政治氛围。第二段,江乙的回应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与精华。他并未直接回答宣王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讲述了一个“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故事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老虎的强势与狐狸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狐狸的狡诈通过其话语显露无遗:它声称“天帝使我长百兽”,以天命自居;并以“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为饵,设计了一个看似合理的验证方式。关键动词“求”、“走”生动描绘了场景。老虎“以为然”,一个“然”字点出其轻信,遂“与之行”。当“兽见之皆走”时,老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两个“以为”深刻揭示了老虎被表象蒙蔽、未能洞察实质的愚蠢。第三段,江乙随即点明寓意:“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这里,“专属”点明昭奚恤权势的来源,“其实”一词则犀利地揭示了表象畏昭奚恤与本质畏王之甲兵的区别。最后,他以“犹百兽之畏虎也”作结,一个“犹”字将寓言与现实紧密扣合,形象而有力地说明北方畏惧的根源在于楚宣王强大的军事实力“甲兵”,而非昭奚恤本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五言诗三首 其二》

下一篇:汉·刘向《战国策齐策(节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