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g
lín

朝代:唐作者:周濆浏览量:1
gāo
lín
xiào
xiāng
féng
màn
shù
luó
qún
bàn
xiōng
xiàng
qiū
chí
zhào
绿
shuǐ
cēn
xiū
shā
bái
róng

译文

邻家女子抬头微笑相遇,慢慢束起罗裙半露出胸部。千万不要将她的美丽倒映在秋水,参差不齐的倒影会羞愧地淹没白色蓓蕾。

逐句剖析

"日高邻女笑相逢":邻家女子抬头微笑相遇,

"慢束罗裙半露胸":慢慢束起罗裙半露出胸部。

# 慢:同漫,不经心。

"莫向秋池照绿水":千万不要将她的美丽倒映在秋水,

"参差羞杀白芙蓉":参差不齐的倒影会羞愧地淹没白色蓓蕾。

# 芙蓉:即荷花。,差羞:几乎,差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逢邻女》是唐朝诗人周濆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在《全唐诗》里。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了邻家女子相遇时的日常画面。诗中“慢束罗裙半露胸”这句,写了女子衣服的细节,能看出唐朝女性穿衣比较开放的风气。最后两句用了拟人的办法,从侧面烘托出女子天生的美貌,她站在池边,连池里的荷花见了都要自愧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周濆的朝代记载存在差异。《全唐诗》将其列为唐代诗人,但《直斋书录解题》记载其文集为宋人所著。据《粤诗搜逸》推测,周濆可能是五代至宋初昭州人周渭的弟弟。目前流传的诗作均未标注创作时间,但从诗中内容判断,这些作品应创作于中晚唐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人诗。描绘了春日清晨邻家女子笑语相逢、罗裙半束的鲜活场景,展现了少女的天然丽质,体现了诗人对市井女子生命活力的敏锐捕捉。

2. 写作手法

白描:“慢束罗裙半露胸”一句,仅以“慢束”“半露”四字,便勾勒出邻女慵懒随性的动态,罗裙束带时衣袂轻扬的褶皱,裙裾半褪时肌肤若隐若现的微光,皆在素笔勾勒中跃然纸上。末句“羞杀白芙蓉”更以白描映衬,不着一字评赞,却借秋池绿水与白芙蓉的倒影对比,将邻女容色之明艳、身姿之绰约,凝练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工笔仕女图。拟人:“参差羞杀白芙蓉”一句,白芙蓉本无情感,诗人却赋予其“羞杀”的拟人化情态,将邻女半露罗裙的明艳之美与秋池绿水的清丽之景形成反差。芙蓉因“羞”而“杀”,实则反衬邻女姿容之摄人心魄,使静态的容貌描写瞬间鲜活,含蓄传递出对女子自然风韵的赞叹。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日高邻女笑相逢”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晨日光初升的场景,邻家女子相逢时的欢愉情态跃然纸上。“日高”既点明时间,又暗示夏日慵懒闲适的氛围;“笑相逢”三字通过动态描写,展现女子活泼自然的性格,同时为后文服饰描写埋下伏笔。全句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未加修饰却隐含对生活情趣的捕捉。第二句“慢束罗裙半露胸”此句聚焦女子服饰细节,以“慢束”与“半露”的对比,刻画出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风格。罗裙的轻盈质地与半露胸脯的开放姿态,既体现当时社会风尚的包容性,又通过含蓄的笔法展现女性体态之美。诗中未直写容貌,却以服饰为媒介,暗示人物风韵,符合传统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追求。第三句“莫向秋池照绿水”此句笔锋一转,以劝诫口吻暗含深意。“秋池”“绿水”象征澄澈清冷的环境,与女子明媚形象形成反差。“莫向”二字似嗔似叹,既可解读为对女子美貌的怜惜,亦可视为诗人对世俗眼光的无声回应。此句通过隐喻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物特质相勾连,深化诗意层次。第四句“参差羞杀白芙蓉”以拟人化手法收束全诗,将女子之美与白芙蓉对比。“参差”既指芙蓉花叶的错落形态,亦暗喻女子仪态的灵动;“羞杀”则通过夸张修辞,强调其天然丽质远胜人工雕琢的芙蓉。此句以物衬人,既突出女子不假修饰的美,又呼应前文“慢束罗裙”的含蓄表达,形成诗意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赠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

下一篇:唐·韦应物《咏水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