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在明明德":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在亲民":在于亲近民众,
#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在止于至善":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
# 静: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
# 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 虑: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得":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 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事有终始":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则近道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治其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齐其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修其身":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诚其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 致其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 本:根本。,壹:一概,一律。
"其本乱而末治者":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
#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否矣":(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不分轻重缓急,
#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而其所薄者厚":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此谓知本":这就叫知道了根本,
"此谓知之至也":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儒家散文,也是一篇阐述修身治国之道的论说文。体现了儒家“修己安人”的核心思想,阐明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内在一致性,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原则与方法,以及儒家政治哲学,对做人、处事、治国具有深刻的启迪性。这是一篇写修身与治国关系的儒家散文,借“三纲领”“八条目”的逻辑体系写出了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完整路径,强调了修己是治人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修己的终极目标。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总述“大学之道”的核心纲领与认知逻辑。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凝练的“三纲领”奠定全文主旨:“明明德”强调弘扬人自身本有的光明品德,“亲民”指向推己及人、教化民众,“止于至善”则确立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三者层层递进,构成儒家对“成人”与“治世”的理想追求。紧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连锁式推理揭示“知止”(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唯有先确立“至善”的方向,才能依次实现意志坚定、内心宁静、处世安稳、思虑周详,最终有所收获。结尾“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本末终始”的辩证思维收束,既呼应“三纲领”的逻辑层次,也为下文“八条目”的展开埋下伏笔,强调把握事物先后秩序是趋近“道”的关键。第二段:阐释“八条目”的实践路径与本末关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致知在格物”,通过“由终溯始”的逆向推导,铺陈“八条目”的递进关系:从“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倒推,依次指向“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形成“外治—内修—认知”的完整链条。其中,“修身”是连接“内”与“外”的枢纽,前四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个人内在修养,后三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在社会治理,凸显“修己”是“安人”的根本。“物格而后知至……天下平”则以正向推理呼应前文,说明每条目是下一条目的前提:唯有通过“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至”(认知明彻),才能做到“意诚”(意念真诚)、“心正”(心思端正),进而实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将内在修养的提升与外在功业的达成紧密相连。结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天子庶人无别”的普适性强调“修身”是所有人的根本准则,无论身份高低,若忽视这一根本,则“家、国、天下”的治理皆为空谈。这一论断既强化了“修身”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中“内圣”为“外王”基础的价值取向,将个人道德与社会治理的内在一致性落到实处。
3. 作品点评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价值深远。这篇简约散文以“三纲领”与“八条目”为骨架,构建起严谨深刻的思想体系,是先秦儒家智慧的凝练。文章精妙之处在于以极简文辞承载极深内涵,既系统总结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及原则方法,又延伸至政治哲学领域,为做人、处事、治国提供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这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结合的思维,使其超越道德说教,成为影响传统社会乃至当代的重要精神资源,启迪性至今值得体味。
上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三》
下一篇:汉·蔡邕《初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