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岁云暮":寒冷的岁末,
# 云:语助词,“将”的意思。,凛凛:言寒气之甚。凛,寒也。
"蝼蛄夕鸣悲":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彻夜鸣叫而悲声不断。
# 鸣悲:一作“悲鸣”。,夕:一作”多”。,蝼蛄:害虫,夜喜就灯光飞鸣,声如蚯蚓。
"凉风率已厉":冷风皆已吹得凛冽刺人,
# 厉:猛烈。,率:大概的意思。一说都的意思。
"游子寒无衣":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锦衾遗洛浦":结婚定情后不久,
# 锦衾:锦缎的被子。
"同袍与我违":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 同袍: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
"独宿累长夜":独宿于长夜漫漫,
# 累:积累,增加。
"梦想见容辉":梦想见到亲爱夫君的容颜。
# 容辉:犹言容颜。指下句的“良人”。
"良人惟古欢":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
# 惟古欢:犹言念旧情。惟,思也。古,故也。欢,指欢爱的情感。,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枉驾惠前绥":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 绥:挽人上车的绳索。结婚时,丈夫驾着车去迎接妻子,把缓授给她,引她上去。,惠:赐予的意思。,枉驾:是说不惜委曲自己驾车而来。枉,屈也。
"愿得常巧笑":但愿此后长远过着欢乐的日子,
# 巧笑:是妇女美的一种姿态,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里是对丈夫亲昵的表示。,常:一作“长”。
"携手同车归":生生世世携手共度此生。
"既来不须臾":梦中良人归来没有停留多久,
# 不须臾:没有一会儿。须臾,指极短的时间。,来:指”良人“的入梦。
"又不处重闱":更未在深闺同自己亲热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 重闱:犹言深闺。闱,闺门。
"亮无晨风翼":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
# 晨风:一作“鷐风”,即鸇鸟,飞得最为迅疾,最初见于《毛诗》,而《古诗十九首》亦屡见。,亮:信也。
"焉能凌风飞":因此不能凌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 焉:怎么。
"眄睐以适意":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
# 适意:犹言遗怀。适,宽慰的意思。,眄睐:斜视,斜睨。
"引领遥相睎":只有伸长着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 睎:远望,眺望。,引领:伸着颈子,凝神远望的形象。
"徙倚怀感伤":只有倚门而倚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感伤,
#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垂涕沾双扉":不禁泪流满面。
# 扉:门扇。,沾:濡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思妇诗。借寒冬深夜梦境景象写出了女子因相思而迷离恍惚的惆怅心情,展现其对夫君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锦衾遗洛浦”化用洛水宓妃典故,曹植《洛神赋》中宓妃赠曹植锦衾表达倾慕,此处指男女定情时男方赠锦衾,以神话隐喻现实婚姻;“惠前绥”典出《礼记》,古代婚礼中婿授女车绥以示亲迎,诗中写梦中丈夫按古礼递绥,重现新婚场景,借典故强化对往昔欢好的追忆,含蓄表达对团聚的渴望。多感官描写:“凛凛岁云暮”从触觉写岁暮寒气刺骨,“蝼蛄夕鸣悲”从听觉摹写蝼蛄悲鸣,“凉风率已厉”又以触觉状写风势凛冽,“游子寒无衣”再由自身触感推及游子冷暖。诗人通过“触觉和听觉”的交织,将寒冬萧瑟之感层层递进,既营造出肃杀的环境氛围,又自然引发出思妇对远人“寒无衣”的忧思,使感官体验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
3.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层的四句以时序为切入点展开描写。岁末之际,多数虫类或死或藏,故而蝼蛄在夜晚鸣叫,声音充满悲意。凉风已然凛冽,思妇由己及人,不禁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丈夫)还没有御寒的衣物。这四句全然是写实之笔,毫无虚饰。凉风的凛冽、蝼蛄的鸣叫,都是眼前所闻所见之景,而说“率”,意思是到处皆是如此。此地天气转冷,那么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该意识到冬天来临了,这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借助视觉、触觉和听觉,不仅凸显了寒冷的到来,还由此联想到漂泊在外未归的游子(丈夫)。接着第二节由游子联想到初婚之时,属于由今及昔的写法。“锦衾遗洛浦”巧妙活用洛水宓妃的典故,指代男女定情结婚;“同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旧说也指夫妇。“锦衾”二句表明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离家远行。这成为了“思”的起因。至于良人为何远别,诗中虽未明确说明,但从“游子寒无衣”一句已能大致推测出端倪。在东汉末年,游子离家的主要原因,不是谋求仕途便是经商。可见良人离家远游也是有其苦衷的。朱筠在《古诗十九首说》中说:“至于同袍违我,累夜过宿,谁之过欤?”意思是这并非良人本意,他也不愿意离家远行。不过游子远行并非诗人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从“独宿”以下才进入相思的正题。正因为主人公“独宿”且经历多个漫长夜晚,由此可见分别时间之久和相爱之深(她一心惦记着他在外“寒无衣”,就是爱之深切的体现),所以才寄希望于“梦想见容辉”。这一句只是写出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到下一节才正式描写梦境。第三节专门描写梦境。“惟”是思念的意思;“古”即故。故欢,指旧日的欢好。梦中的丈夫依旧深深眷恋着往日的欢爱,主人公在梦中见到他,仿佛还是当初来迎娶时的模样。《礼记·婚义》记载:“降,出御归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郊特性》也提到:“婿亲御授绥,亲之也。”“绥”是登车时拉的索子,“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自递到女子手里。“愿得”两句的语序有点倒装的意味,“长巧笑”,是女为悦己者容的另一种说法,意思是希望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此后长久地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是通过女方取悦良人而获得的。这是梦中的情景,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因为新婚的经历对于青年男女来说,留在记忆中的往往都是十分美好的。可惜到如今,这已经成为令人怀念的梦境了。第四节语气陡然转变,有急转直下之感,所写的是主人公刚从梦境中醒来时那种恍恍惚惚的感受,带着半嗔半诧,似醒非醒。意思是好梦短暂,良人归来后既没有停留多长时间(“不须臾”,如同现代汉语的“没有多久”“不一会儿”),也没有在深闺中(即“重闱”)与自己亲昵一番,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这时她才猛然惊觉,原来只是一场梦,于是用无可奈何的语气感叹道:“只恨自己没有晨风鸟一样的双翼,所以不能乘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这是极为无奈的言辞,大概是从《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的语意化用而来,妙在近似梦呓,实在是神来之笔,不能将其视为普通的比兴语句。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怨诗,历来存在争议。若谈论诗中思妇对“良人”的态度,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因思念至极而进入梦境,其中更多的是“感伤”之情。当然,怨与伤之间距离很近,感伤到极致也就成了怨。但汉代文人诗已受到“诗教”的熏陶,这首诗尤其深得温柔敦厚的意旨,因此诗的情感虽然忧伤到了极点,却终究没有达到怨的程度。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确实是出众的作品。
# “前四句俱叙时,‘凛凛’句直叙,‘蝼蛄’句物,‘凉风’句景,‘游子’句事,总以叙时,勿认‘游子’句作实赋也。”“(‘锦衾’二句)言洛浦二女与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锦衾之遗;何与我同袍者,反遗我而去也?”
明末清初吴淇《选诗定论》
# “独宿”已难堪矣,况“累长夜”乎?于是情念极而凭诸“梦想”以“见”其“容辉”。“梦”字下粘一“想”字,极致其深情也,又含下恍惚无聊一段光景。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上一篇:汉·张翼《咏德诗三首 其一》
下一篇:汉·应璩《百一诗 其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