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óng

朝代:汉作者:魏朝·刘桢浏览量:2
fàn
fàn
dōng
liú
shuǐ
lín
lín
shuǐ
zhōng
shí
pín
zǎo
shēng
huá
fēn
rǎo
cǎi
zhī
jiàn
zōng
miào
xiū
jiā
yuán
zhōng
kuí
chū
shēn

译文

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蘋与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蘋与藻这些水草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逐句剖析

"泛泛东流水":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

# 泛泛:水流貌。

"磷磷水中石":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生其涯":蘋与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

#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纷扰溺":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 华叶:花与叶。

"采之荐宗庙":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

"可以羞嘉客":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 嘉客:佳客,贵宾。,羞:通“馐”。

"岂无园中葵":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

"懿此出深泽":这是因为蘋与藻这些水草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 懿: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从弟(其一)》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文学家刘桢所作五言古诗,为组诗《赠从弟三首》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叙蘋藻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描写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之景;颔联蘋藻正式登场,写其花叶繁茂,随着微波轻轻荡漾的清逸姿态;颈联用正衬手法写蘋藻的美好风姿;尾联于问答、抑扬之中,尽显蘋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这首诗语言清丽,似有寄托,可见诗人自身于浑浊世道中仍保有坚贞、高洁的品性,及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读来余韵袅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桢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辗转流落到中原的许地(今河南许昌)一带。当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世风衰颓,民怨四起,这样的环境让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他并未因此对人生和前途失去希望,也没有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赠从弟》组诗三首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此诗为其中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五言古诗,诗人刘桢以蘋藻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怀。全诗借蘋藻生长环境与用途,表面写物,实则将堂弟比作蘋藻,寄托对其坚守高洁品性的期望,也暗含诗人在乱世中保持自身气节的志向,通过物与人的巧妙联结,让诗歌意蕴深远。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问“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蘋藻,是为抑;后句答蘋藻之珍更胜园葵,是为扬。在一问一答,一抑一扬之间,愈发突显出蘋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正衬:“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这两句写蘋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正衬笔法,以蘋藻可用于宗庙祭祀和进献贵宾,衬托出蘋藻的洁净美好、高贵不凡,表达出诗人对苹藻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澄澈画面。“泛泛”生动描摹涧水悠悠流淌之态,“磷磷”细致刻画水中石块清晰可见之貌,二者结合,让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之景跃然纸上。三四句“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蘋藻在幽涧清流的滋养下,蘋藻花叶繁茂,于微波中轻轻摇曳,那清逸美好的姿态,尽显生机与灵动,仿佛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纯净世界,让人心生向往。此处是对蘋藻的直接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其高洁形象。​五六句“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说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蘋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正衬笔法,以蘋藻可用于宗庙祭祀和进献贵宾,衬托出蘋藻的洁净美好、高贵不凡,表达出诗人对蘋藻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诗人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是在询问“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则是深切的赞叹:“懿此出深泽!”说蘋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比冬葵更可贵、更值得赞美的。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问“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蘋藻,是为抑;后句答蘋藻之珍更胜园葵,是为扬。在一问一答,一抑一扬之间,愈发突显出蘋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以此句收束,读来令人更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格刚才劲,而并长于讽喻。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 诗题赠人,在很大程度上却是自喻自励。

现代易健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王褒《高句丽》

下一篇:汉·佚名《茂陵中书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