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chì
hòu
zhǔ

朝代:汉作者:刘备浏览量:1
zhèn
chū
dàn
xià
ěr
hòu
zhuǎn
bìng
dài
rén
shí
chēng
yāo
nián
liù
shí
yǒu
suǒ
hèn
shāng
dàn
qīng
xiōng
wéi
niàn
shè
jūn
dào
shuō
chéng
xiàng
tàn
qīng
zhì
liàng
shèn
zēng
xiū
guò
suǒ
wàng
shěn
néng
yōu
miǎn
zhī
miǎn
zhī
è
xiǎo
ér
wéi
zhī
shàn
xiǎo
ér
wéi
wéi
xián
wéi
néng
rén
xiào
zhī
hàn
shū
xián
xiá
guān
zhū
liù
tāo
shāng
jūn
shū
rén
zhì
wén
chéng
xiàng
wèi
xiě
shēn
hán
guǎn
liù
tāo
tōng
wèi
sòng
dào
wáng
gèng
qiú
wén

译文

我最初生病,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人能活到五十岁,就不被称为夭折,我已经年过六十,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为自己感到悲伤不舍,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赞叹你的才智和气量,逐日提升,超过所期望的;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做。只有贤明与德行,才能让人敬服。你的父亲我德行浅薄,不要效仿。可以多读《汉书》、《礼记》,空闲时间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申子》、《韩》、《管子》、《六韬》抄完一遍,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逐句剖析

"朕初疾":我最初生病,

# 初:最初。

"但下痢耳":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

# 但:只是。

"后转杂他病":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

"殆不自济":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

# 济:挽救。,殆:恐怕,大概。

"人五十不称夭":人能活到五十岁,就不被称为夭折,

# 称:称作。

"年已六十有余":我已经年过六十,

# 有:已经。

"何所复恨":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 恨:遗憾。

"不复自伤":所以不为自己感到悲伤不舍,

# 伤:感伤。

"但以卿兄弟为念":只是惦念你们兄弟。

"射君到":射援先生来了,

# 射君:即射援,字文雄,扶风人,其本姓为谢,后改姓射。献帝初依附刘章,刘备立国后以谢援为祭酒,后迁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死于任上。

"说丞相叹卿智量":说丞相(诸葛亮)赞叹你的才智和气量,

# 叹:惊叹。

"甚大增修":逐日提升,

"过于所望":超过所期望的;

# 望:期望。

"审能如此":要真是这样,

# 审能如此:真是这样。

"吾复何忧":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

"勉之":努力啊,

"勉之":努力!

"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

# 为:做。,以:因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做。

"惟贤惟德":只有贤明与德行,

# 惟:只有。

"能服于人":才能让人敬服。

# 服:使别人信服。

"汝父德薄":你的父亲我德行浅薄,

# 德:德行。

"勿效之":不要效仿。

# 效:效仿。

"可读《汉书》、":可以多读《汉书》、

"《礼记》":《礼记》,

"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空闲时间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

# 闲暇:时间空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

"《商君书》":《商君书》,

"益人意智":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 益:对......有益,对......有帮助。

"闻丞相为写《申》、":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申子》、

# 为:给(你),替(你),帮(你)。

"《韩》、":《韩》、

"《管子》、":《管子》、

"《六韬》一通已毕":《六韬》抄完一遍,

# 毕:完。

"未送":还没给你,

"道亡":就在路上丢失了,

# 亡:丢失。

"可自更求闻达":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遗诏敕后主》是三国时期刘备临死时颁发给刘禅的诏书,文中刘备称自己病难康复,年逾六十无憾,唯念刘禅兄弟。赞其智量长进,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劝读《汉书》等典籍增智,体现对刘禅的期望与治国劝诫。这篇遗诏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现了刘备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也彰显了政治家对治国根本(德行与人才)的深刻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层:首句至“何所复恨?”写刘备病情自述与生死观。开篇以“朕”自称,虽为帝王口吻,却从“下痢”这样具体的病症切入,瞬间拉近与儿子的距离,如寻常父亲谈病,质朴中见亲切感。“五十不称夭”化用《礼记》“五十曰艾,无不为也”,自谓六十余岁已逾“天命”之年,无恨而终。表面是自我宽解,实则隐含对未竟事业(北伐未竟、蜀汉未统)的不甘,却以“何所复恨”强作豁达,更显苍凉。“殆不自济”四字轻描淡写却暗藏分量,为后文托孤、训诫张本埋下伏笔。第二层:“不复自伤”至“勉之”叙述身后牵挂。“不复自伤”承上句生死观,却以“但”字急转,直抒对刘禅兄弟的牵挂,帝王身份暂隐,仅存父亲心肠。接着借“射君”之口转述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八字,既含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亦隐含对诸葛亮的信任——唯有丞相之誉,方能让临终之父稍感心安。最后连呼“勉之,勉之”,叠字如促膝相嘱,既盼其不负丞相期许,亦暗托诸葛亮“勉力辅之”,一语双关,将对儿子的私爱与对社稷的公心熔于一炉。第三层:“勿以恶小而为之”至“勿效之”写德行告诫与治国根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正反对比句式,将修德之事细化到“小”处,打破“大德”的高蹈说教,直指人性中“以小恶无碍、小善无益”的侥幸心理。“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点明治国根本:在蜀汉“益州疲弊”的困境中,刘备深知武力难敌曹魏,唯有以“贤德”凝聚人心,方是存续之道。“汝父德薄,勿效之”以自我批评作结,既非虚伪客套,亦非刻意谦逊,而是以自身为镜,警示刘禅:即便如开国之君,德行仍有不足,须终身修持。此句消解了帝王训诫的居高临下,反显舐犊之诚。第四层:“可读《汉书》”至末句,写治学叮嘱与为政之术。作者叙述这些书单的意义在于——《汉书》《礼记》:前者知历史兴衰(如汉初与民休息之策),后者明儒家礼制(固国之本),侧重“王道”。诸子(申、韩、管、六韬):申不害重术,韩非重法,管仲重富国强兵,《六韬》重兵法权谋,侧重“霸道”。二者兼修,暗合刘备“外儒内法”的治国思路——以儒家仁德收民心,以法家权术振纲纪,与诸葛亮“循名责实”的治蜀理念一脉相承。提及诸葛亮抄书“道亡”(中途遗失),命刘禅“自更求闻达”,表面是叮嘱求学,实则暗含两层意味,一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丞相已为你准备典籍,足见辅政之诚;二是对刘禅的激励:典籍遗失尚可再求,但若不思进取,便是“心亡”,非外物可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王褒《送校书陈秀才省亲》

下一篇:汉·佚名《槟榔俗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