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字季直":董遇,字季直。
"性质讷而好学":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
# 质讷:质朴诚实,不善言辞。
"兴平中":汉献帝兴平年间,
# 兴平:汉献帝年号。
"关中扰乱":关中李榷等人作乱,
# 扰乱:混乱。,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 段煨:东汉末年将领。,依:依附。,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
"采稆负贩":董遇和他的哥哥以进山采集野生稻谷贩卖为生,
# 负贩:担货贩卖。,稆:野生的禾。
"而常挟持经书":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
"投闲习读":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
# 投闲:乘隙。
"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遇善治《老子》":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
# 治:研究。,善:擅长,善于。
"为《老子》作训注":替它作了注释。
# 训注:注解。
"又善《左氏传》":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
"更为作《朱墨别异》":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人有从学者":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
"遇不肯教":他不肯教,
"而云":却对人家说:
"“":“必当先读百遍
"”":”
"从学者云":请教的人说:“
"苦渴无日":您说的有道理,
"遇言":董遇说:“
"当以‘三余’":应当用‘三余’时间。”
"或问":有人问“
# 或:有人。
"三余":三余”
"之意":的意思。
"言":说:“
"读书百遍":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其义自见。”
# 见:同“现”,显现。
"从学者云":请教的人说:“
"苦渴无日":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 苦渴无日:意思是苦于时间不足。
"遇言":董遇说:“
"当以‘三余’":应当用‘三余’时间。”
"遇言":董遇说:“
"冬者岁之余":冬天,
"夜者日之余":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
"阴雨者时之余也":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由是诸生稍从遇学":因此许多读书人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语录体散文,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反复精读而非依赖讲解,认为通过大量阅读可自然领悟文义。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2. 写作手法
排比:“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通过三层递进式时间划分,精准界定碎片时段,形成韵律节奏。对比:董遇“采稆负贩”仍“挟持经书”对比时人“苦渴无日”的托辞。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通过“采稆负贩挟经书”的细节,展现战乱中仍坚持读书的治学态度,“兄笑不改”的对比描写,凸显其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品格。第二段描写“必先读百遍”强调精读而非速成,“其义自见”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规律。第三段通过描写“三余”以农耕时序为框架:冬者岁之余:农闲期的系统学习时间;夜者日之余:日落后无法劳作的碎片时间;阴雨者时之余:天气限制下的被动空闲。
上一篇:汉·王褒《攸县周克己交翠轩》
下一篇:汉·刘珍《赞贾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