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猎猎风成阵":北风猎猎吹起阵阵风沙,
# 猎猎:风声。
"白雁一声霜有信":白雁鸣叫,报道了霜天的降临。
"琵琶肠断塞门秋":王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
"却望紫台知远近":回头远望着紫台,一步一步地走远。
# 紫台:即紫宫,指汉都长安宫廷。
"深宫桃李无人问":昭君当初在寂寞宫中,无人过问,
"旧爱玉颜今自恨":昔日曾那么珍惜自己的容貌,如今却无比的悔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她那微微皱起的两眉间含着无限的愁绪,
"万古春山颦不尽":似如重重叠叠的远山。
# 颦:皱。,春山:喻眉。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词。词人描绘了塞外秋景,借昭君出塞触景生情、回顾汉宫旧事,体现了昭君的悲愤以及悲剧的历史延续性,表达了对历史沧桑、人物命运的深沉感慨,展现出雄浑刚健又温婉悲凉的格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朔风惊沙”“白雁掠霜”的荒凉北地之景,烘托出昭君出塞时的凄清心境,借萧瑟秋景抒发对昭君命运的悲悯;下片结尾处由“黛青的远山”联想到昭君含愁双眉,借远山之景,抒昭君悲愤难平、悲剧延续之情,将情感融于景致,意蕴深沉。对比:将昭君与“深宫桃李”即众多深宫女眷对比,昭君虽远嫁塞外却留名青史,而她们闭锁深宫、空自凋谢,无人知晓,突出封建王朝下宫女群体共同的悲惨命运,强化悲剧色彩,引人深思。渲染:“朔风惊沙,白雁掠霜”,极力描绘北地风光的荒凉萧瑟,狂风呼啸、沙尘漫天、霜寒侵骨,白雁的哀鸣划破长空,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营造出一种凄清、冷峻的氛围,为昭君出塞的故事搭建起悲伤的舞台,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昭君彼时所处环境的艰难,也为下文展现昭君的悲剧命运做足了情绪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片:朔风呼啸,裹挟着惊沙漫天飞舞,白雁振翅,掠过霜寒大地,词人置身于这般荒凉萧瑟的北地景致之中,思绪纵横千古,自然而然地引入昭君出塞这一震撼历史的画面。此处的“白雁”别具深意,它不单点明所处时令已至霜秋,更以其灵动之姿、嘹唳之声,为整个情境添上一抹凄清色彩,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霜天的冷酷降临,而昭君正是在这令人揪心的悲秋之际,踏上出塞之路。“琵琶肠断”之语,是词人对昭君出塞情景的深情悬想。后世传说里,昭君一身戎装,跨马前行,手中紧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满是思归哀愁的曲调,如此画面,无疑将昭君的形象雕琢得更为诗意动人。“紫台”,即为紫宫,乃是长安宫廷的别称。下片:开篇两句回溯昭君往昔,彼时她身处寂寞深宫,无人问津,直至决意远嫁呼韩邪单于,命运轨迹才出现转折。提及“旧爱”一句,意在表明昭君向来珍视自身的绝美容颜,然而“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正因久居冷宫、难获恩宠,满心悲怨的她才主动请求出塞,以致远嫁匈奴,故而她内心深处反倒悔恨自己生就这倾国“玉颜”。元好问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于,他不像前代诗人或是后世戏剧家那般,仅仅停留在对昭君的同情与对汉元帝的怨愤情绪层面,而是目光如炬,穿透表象,将关注点投向那些同样被困深宫、未曾出塞,进而被后世诗人忽略的无数宫女群体。所谓“深宫桃李”,显然并非单指昭君一人,实则可理解为:在那闭锁重重的深宫内,众多女子虽貌若桃李、明艳动人,却只能无奈地空守岁月,任由芳华凋零。岁岁年年,花开花落间,她们只能伴着迟缓的钟鼓之声、耿耿不灭的星河之光,在无尽孤寂中消磨一生。她们的命运与昭君相比,并无二致,同样充斥着可悲可叹之情。结尾处,词人笔锋再度扭转,由那黛青色的远山,联想到昭君饱含愁绪、紧蹙不展的双眉;得益于前文层层铺垫,此时的昭君已然成为当时乃至后世所有宫女命运的典型象征,“万古春山颦不尽”,这短短七字,深刻揭示出昭君心中悲愤的深沉厚重,亦揭示出此类宫女悲剧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的残酷现实。元好问所谴责的并非仅仅是一个汉元帝,他所悲悯的也绝非仅仅一个王昭君,凭借着词人独有的敏锐直觉,他清晰洞察到,宫女的悲剧实则是封建专制王朝滋生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后人复哀后人,这绵绵无尽的遗恨,恰似那万古春山,亘古绵延。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的作者对历史有着宏观把控与深刻洞察。从表现手法来讲,作者那深广无垠的忧愤以及沉重压抑的悲凉情绪,并非借助声嘶力竭的夸张叫嚷与直白慨叹来抒发,而是巧妙运用玉言桃李、青山眉黛等词中常见的传统意象予以呈现。其音节浏亮且宛转,竟营造出沉郁顿挫的浓厚氛围;字面绮丽又温润,却能传递出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真正做到将刚健之气蕴含于婀娜姿态之中,把温婉格调转化为悲凉意蕴。
# 这首词写景有新的境界,写情有新的角度,所以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王双启《历代豪放词选》
下一篇:金·元好问《倪庄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