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娇春台":春天的景色使春台显得格外娇艳,
"新露泣新梅":清晨的露水像是新梅的泪水。
"春叶参差吐":春天的叶子参差不齐地生长出来,
"新花重叠开":新开的花朵层层叠叠地绽放。
"花影飞莺去":花丛的影子中,黄莺飞走了,
"歌声度鸟来":歌声传来,吸引着鸟儿飞来。
"倩看飘飖雪":请看看那飘飞的雪花,
"何如舞袖回":哪里比得上舞动的衣袖回旋的姿态。
"逶迤度香阁":女子婀娜多姿地走过香气四溢的楼阁,
"顾步出兰闺":从闺房中款步而出。
"欲绕鸳鸯殿":想要绕过鸳鸯殿,
"先过桃李蹊":就先要经过桃李盛开的小路。
"风带舒还卷":风吹动衣带,时而舒展,时而卷曲,
"簪花举复低":头上的簪花随着动作时而高挺,时而低垂。
"欲问今宵乐":想要询问今晚的欢乐程度,
"但听歌声齐":只要听听那整齐的歌声就知道了。
"夜久星沉没":夜已经很深了,星星渐渐沉没,
"更深月影斜":月亮的影子也倾斜了。
"裙轻才动佩":女子身着轻盈的衣裙,走动时身上的玉佩轻轻晃动,
"鬟薄不胜花":薄薄的发髻似乎承受不住头上花朵的重量。
"细风吹宝袂":微风轻轻吹拂着她的衣袖,
"轻露湿红纱":轻微的露水打湿了红色的纱衣。
"相看乐未已":人们相互看着,欢乐之情还没有停止,
"兰灯照九华":华丽的宫灯照亮了宫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描绘唐代踏歌活动的五言诗。整首组诗通过对春日、夜宴、深夜三个不同时段踏歌场景的描绘,全方位展现了唐代踏歌活动的丰富内容与愉快氛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2. 写作手法
起兴:“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以三重“春”字起兴,营造出浓郁的春日氛围,为后文展现春日宫廷歌舞场景做了巧妙铺垫。拟人:“新露泣新梅”,将新梅上的露珠想象成新梅流下的泪水。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新梅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情感,使新梅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还巧妙地暗合了宴饮初始时清新、略带含蓄的氛围。用典:“桃李蹊”源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诗中“桃李蹊”并非单纯指长满桃李的小路,而是借这个典故喻指宴游路径的繁华盛况,暗示宴会如同桃李般吸引人的众多宾客,以及宴会的热闹非凡。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四句:“春景娇春台”,点明春日里春台因美景而显得格外娇美,展现出一幅宏大而美好的春日背景。“新露泣新梅”运用拟人手法,将新梅上的露珠比作新梅的眼泪,使新梅的形象更加鲜活,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清新与灵动。“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细致描绘出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春叶参差不齐地吐露,新花层层叠叠地绽放,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绿意盎然的春日画卷之中。后四句:这几句从静态的春日景色描写转向动态的场景刻画。“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描绘出黄莺在花丛间穿梭飞去,歌声吸引着鸟儿翩翩飞来,动静结合,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暗示了春日里的欢乐活动。“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飘飖雪”既实写雪花飞舞,又暗喻舞袖飞扬和落英缤纷,将雪花、舞袖与落花相联系,通过对比,突出舞袖回旋之美,展现出春日宫廷歌舞的精彩场面,表达出人们在春日踏歌时的欢乐心情。第二首前四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夜宴出游的情景。“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逶迤”和“顾步”两个词生动地表现出女子身姿婀娜,缓缓走过香阁,从兰闺中走出时,走走停停、左顾右盼的娇羞姿态,展现出女子的优雅与矜持。“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点明女子的行动路线,她想要前往鸳鸯殿,需先经过桃李盛开的小路。这里的“桃李蹊”巧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既实指桃李盛开的路径,又暗喻宴游路径的繁华,暗示了宴会上人才济济、热闹非凡的景象。后四句:聚焦于女子的细节描写。“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生动地刻画了女子身上的衣带随风时而舒展时而卷曲,头上的簪花随着她的动作或姿态时而高挺时而低垂的情景,细腻地展现出女子在行走过程中的动态美,同时也凸显了踏歌过程中服饰与动作的韵律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通过歌声来表现夜宴的欢乐氛围,整齐的歌声直接传达出人们在夜宴踏歌时的喜悦心情,将夜宴的欢乐推向高潮。第三首前四句:“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点明时间已至深夜,星星逐渐隐没,月亮也已倾斜,营造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氛围,暗示着通宵歌舞已持续良久。“裙轻才动珮,鬟薄不胜花”,细致描绘了女子的服饰和姿态。轻盈的裙摆微微摆动,带动着身上的玉佩轻轻作响,薄薄的发髻似乎承受不住头上花朵的重量,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在通宵歌舞后的疲惫与娇柔之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歌舞的热烈与持久。后四句:“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描绘出微风轻轻吹拂着女子的衣袖,轻微的露水打湿了她的红色纱衣,通过触觉和视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妙的氛围,给人以轻柔、静谧之感。“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尽管夜已深,但人们相互对视,欢乐之情仍未消散,精美的兰灯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将人们沉浸在欢乐中的场景定格,表达出人们对这场通宵歌舞的喜爱与陶醉,展现出唐代踏歌活动的强大魅力。
上一篇:唐·章八元《新安江行》
下一篇:唐·李颀《赠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