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残枯木倚寒林":枯败的树木被摧残后,倚靠着寒冷的树林,
# 摧残:残朽的。
"几度逢春不变心":即便多次遇到春天,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本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樵夫看见它尚且不会去采伐,
# 樵客:樵夫,砍柴人。
"郢人何事苦搜寻":郢地的人又为何要苦苦搜寻。
# 郢人:知己的人,这里恭称南平王钟传。典出《庄子·徐无鬼》,据说战国时楚国郢都有一位名叫“石”的巧匠,善用斧子。有一个人鼻头上涂满白土(垩),坦然地让石用斧子来砍削。石运斧成风,削尽此人鼻尖上的白土而不伤其鼻。石固然技艺精湛,而这位郢都的人(郢人)也堪称为巧匠的知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隐逸诗。诗人以“摧残枯木”即便逢春也不变心自喻,表明自己不愿出仕的坚定心志,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2. 写作手法
对比:“樵客见之犹不采”和“郢人何事苦搜寻”两句,将诗人不愿出仕的立场与朝廷执着搜寻的行为相对比,表达了拒绝征召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对世俗追求的不屑。直抒胸臆:“几度逢春不变心”凸显出诗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初心的坚定品格。此句直抒诗人隐逸之志,充分地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3. 分段赏析
“摧残枯木倚寒林”以枯木自喻,描绘出一幅萧瑟画面。“摧残”二字写出历经磨难的状态,“枯木”本就失去生机,又“倚”在同样清冷的“寒林”中,更显孤苦无依。诗人用这样的意象,暗示自己如同饱经风霜的枯木,在艰难处境中坚守着某种信念,为后文表达心志埋下伏笔。“几度逢春不变心”一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坚守。“几度逢春”点明时间的流转,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诱惑的季节,而“不变心”三个字却斩钉截铁,凸显出诗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初心的坚定品格。通过季节的更迭与内心的坚守形成对比,充分地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樵客见之犹不采”从他人视角侧面烘托。樵客以砍柴为生,面对枯木本应采摘利用,却“犹不采”,说明这株枯木已无利用价值。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如同这无人问津的枯木,早已没有世俗所看重的功名利禄之心,也间接表达了对世俗追求的不屑。“郢人何事苦搜寻”一句以反问作结,点明主旨。“郢人”在这里指代南平钟王派来征召的人,“苦搜寻”写出对方的执着。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质问对方为何要苦苦搜寻自己这株无用的枯木,既表达了拒绝征召的坚决态度,也流露出对官场征召的厌倦,将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情感推向高潮。
上一篇:唐·元凛《中秋夜不见月》
下一篇:唐·吴筠《高士咏·黔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