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dēng

朝代:唐作者:李昪浏览量:1
diǎn
fēn
míng
zhí
wàn
jīn
kāi
shí
wéi
lěng
fēng
qīn
zhǔ
rén
ruò
qín
tiǎo
gǎn
xiàng
zūn
qián
bú 
jìn
xīn

译文

灯光虽然小,但十分明亮,比万两黄金还珍贵,在点亮的时候,最怕受到寒风的侵袭。主人如能多多将它拨动,怎敢在您面前不竭尽心力地燃烧呢。

逐句剖析

"一点分明值万金":灯光虽然小,但十分明亮,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 值万金:意为光明可贵。,一点分明:指灯光明亮。一点:指灯光。

"开时惟怕冷风侵":在点亮的时候,最怕受到寒风的侵袭。

# 侵:刮入。,惟:只。,开时:灯点亮时。

"主人若也勤挑拨":主人如能多多将它拨动,

# 勤挑拨:灯芯由麻线做成,燃烧一段时间后,就成为黑炭状态,需要人及时去挑拨掉,才不至于冒黑烟,发出明亮的光芒。挑拨:拨动灯捻,使灯明亮。过去用油灯,须用棉捻或灯草浸油点燃。

"敢向尊前不尽心":怎敢在您面前不竭尽心力地燃烧呢。

# 尊前:长辈面前。尊:地位或辈位高的人,与卑相对。《韩非子·有度》:“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灯》是南唐李昪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灯为题材,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通过描写灯火珍贵、怕被冷风侵袭,以及若主人勤于挑拨便会尽心燃亮的情景,抒发了对关怀爱护自己之人的感激与知恩图报的情感。诗歌语言直白质朴,情感寄寓其中,风格古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昪出身微贱,自幼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六岁时,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踪,他便独自浪迹濠州。时逢吴太祖杨行密攻克濠州,见他状貌奇特,想收他为养子,然而杨氏诸子不能容他。李昪有幸被杨行密重臣徐温收养,取名徐知诰,当时他九岁。因常想起年幼时的颠沛流离和徐温对他的关爱,故而创作此诗,以表达对徐温的感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灯火珍贵、怕被冷风侵袭,以及若主人勤于挑拨便会尽心燃亮的景象,表达了对收养自己的徐温的感激之情和知恩图报的心愿。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李昪以托物言志手法,将“灯”作为情感载体。诗中灯的珍贵、怕风、得呵护便尽心燃亮,实则映射自身:幼年漂泊如风中残灯,徐温的收养关爱恰似“勤挑拨”的呵护。诗人借灯的回报之态,含蓄表达对徐温的感恩与愿尽心相报的心意,让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比喻:《咏灯》中虽未直接使用“如”“似”等比喻词,但暗藏着巧妙的隐喻。诗人将自己比作一盏灯:幼年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处境,如同风中易灭的灯火,脆弱而需要庇护;而徐温的收养与关爱,则像呵护灯火的主人,为“灯”遮挡寒风、勤于挑拨,给予温暖与安稳。这种隐性的比喻,将抽象的身世经历与感恩之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灯”与“主人”的关系,既贴合诗歌咏灯的主题,又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使读者能透过对灯的描写,清晰感受到诗人对徐温关怀的珍视与回报之心。

3. 分段赏析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篇便点出灯火的珍贵。那一点分明的光亮在黑暗中价值万金,既凸显了光明对人的重要性,也暗含着诗人对这份“光亮”般关怀的珍视,言语直白却饱含深意。“开时惟怕冷风侵”,承接首句,写灯火燃起时最怕冷风侵袭。这既是对灯的自然特性的描绘,也隐喻着珍贵之物需要呵护,为下文写主人的照料做了铺垫,流露出对“防风”般呵护的感激。“主人若也勤挑拨”,转入对主人行为的描写。“勤挑拨”三个字细致刻画了主人对灯的精心照料,既呼应了前文对灯火的珍视,也为后文灯的回报埋下伏笔,体现出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敢向尊前不尽心”,以反问作结,语气恳切。若主人勤于照料,灯便会尽心发光,这既是灯对主人的回报,更是诗人借灯之口表达自己会像灯一样,对关怀自己的人尽心回报的心意,将感恩之情自然流露。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灯为喻,阐明了诗人的“人才观”。他着重强调了人才的价值与可贵,还提出了应珍惜、爱护和扶植人才的政治观点。这其中既寄托了自身的境遇与情感,又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这是一首寓意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诗。诗人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远的见识,在古代神童中确实不多见。所以他能在乱世争霸中,建立南唐,开创基业,登基为帝,施行开明的政治,使社会得到暂时的稳定与发展。这与他从小立下的志向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九岁在温家作,温阅之叹赏,遂不以常遇之。

不详不详《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江夏》

下一篇:唐·高适《相和歌辞·秋胡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