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如浮沫散如云":聚合时如同浮沫,离散时如同云朵,
# 浮沫:又作浮沤,即水面上的泡沫。
"聚不相将散不分":相聚时不相扶持,离散时也无分隔。
# 相将:相与,相共,在一起。
"入郭当时君是我":当时进入城郭时,那时的我如同你,
#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此处代指城中。
"归山今日我非君":今日归山后,我已不再是那时的我。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寄友诗。全诗以浮沫、流云起兴,以“君我”境遇收束,在浅白如话的语言中,既传递出对人生际遇流转的深沉感怀,亦暗含对友人的殷切劝诫:与其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如同归山林,寻回那份与自然、与本心相契的清寂与自在。
2. 写作手法
比喻:“聚如浮沫散如云”,将人生的聚散比作浮沫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聚散的虚幻、无常,如同浮沫般易逝,如云般漂泊不定。对比:“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运用“君”与“我”的身份对比、“入郭”与“归山”的境遇对比,形成强烈的时空与心理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句:“聚如浮沫散如云”诗人开篇以奇妙比喻,将人生聚合比作转瞬即破的浮沫,凸显其虚幻、易逝;把离散喻为飘无定所的云,强调漂泊不定。以简洁意象勾勒出人生聚散的本质特征,为全诗奠定对人生聚散无常感慨的基调,让读者初读便触摸到生命流转的无奈与怅惘。第二句:“聚不相将散不分”在首句基础上深入挖掘,点明聚散的独特性质:相聚时,并非相互牵拉、紧密捆绑;离散时,也没有清晰界限、决然分割。以辩证视角深化“人生聚散无常”主题,传递出一种对聚散自然随性的认知,暗含不必执着于聚散形式的豁达,让哲理思考更添一层深意。第三句:“入郭当时君是我”诗人以“入郭”二字回溯一段具体的生命片段—“入郭”指踏入城郭,代指世俗生活的烟火日常;“当时”二字将时间锚定在过去的某个节点,彼时诗人尚在红尘中辗转。“君是我”三字凝练而深刻:“君”或指友人,或喻旧我,更可能是二者交融的投影—那时的自己,与“君”共享着相似的生活轨迹、精神语境,甚至在世俗标准下保持着一致的“身份认同”。这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暗藏时间的重量:它像一枚记忆的琥珀,封存着诗人对“世俗之我”的最后定格—那时的他,尚未挣脱世俗的框架,与世界的关系是“绑定”的、“同一”的。第四句:“归山今日我非君”诗人笔锋陡然转向当下,“归山”二字如一声清越的钟磬,敲碎了世俗的喧嚣—他选择远离城郭,隐入山林,完成了从“入世”到“出世”的转身。“今日”与“当时”形成尖锐的时间对照,“我非君”则以决绝的口吻宣告自我蜕变:归山后的“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被世俗规则、人际关系束缚的“君”。这里的“非”不是割裂,而是超越—曾经的“君”是世俗定义的“我”,如今的“我”则是剥离了外在标签、回归本真的“我”。两句合观,从“入郭”到“归山”、从“当时”到“今日”、从“君是我”到“我非君”,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生命轨迹:在世俗与超脱的碰撞中,完成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与精神觉醒。
上一篇:唐·姚合《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