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zhí

朝代:金作者:赵秉文浏览量:2
táng
shuì
chá
bié
yuàn
tóng
lún
niǎn
hóng
zhuǎn
jiē
lián
yǐng
shuāng
dié
shàng
kuí
huā

译文

在翰林院睡醒后,急切地想喝茶,看那别院正用铜轮碾着带露的茶芽。红日移过台阶,帘幕的影子渐渐淡薄,一双蝴蝶落在了葵花上。

逐句剖析

"玉堂睡起苦思茶":在翰林院睡醒后,急切地想喝茶,

"别院铜轮碾露芽":看那别院正用铜轮碾着带露的茶芽。

"红日转阶帘影薄":红日移过台阶,帘幕的影子渐渐淡薄,

"一双蝴蝶上葵花":一双蝴蝶落在了葵花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直》是金代文学家赵秉文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夏日闲居情景为依托,通过刻画品茶、看日、赏蝶等细节,呈现出恬淡自在的文人生活意趣。这首诗收录在赵秉文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中,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与金代诗歌“尚意”的审美倾向相符合。诗的末句“一双蝴蝶上葵花”采用白描手法,成为赵秉文自然意象创作的一个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文学家

赵秉文(1159~1232),金代文学家。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大定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赵秉文能诗文,文长于辨析,以周程理学为主。其诗善于师法前代名家,如七言古诗模仿李白、苏轼,五言古诗模仿陶渊明、王维,七言绝句则学习杨万里。元好问评其诗“七言长篇,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闲闲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赵秉文创作这首诗时正担任翰林学士(1190-1232年间),诗中“玉堂”就是翰林院的别称。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赵秉文因直言劝谏被贬官,后来恢复职位居于朝中,诗作里“铜轮碾露芽”的制茶细节,反映出金代宫廷茶文化的繁荣。末句“蝴蝶上葵花”的闲适情景,与他《寓兴》中“日长庭院无人到”等作品一起,构成了金代中期士大夫的雅致居所生活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夏日闲居生活诗。通过描写在翰林院睡醒后极想喝茶,见别院用铜轮碾取带露茶芽;红日移过台阶,帘影渐淡,一双蝴蝶落到葵花上,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惬意与对自然小景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一双蝴蝶上葵花”以“上葵花”描绘蝴蝶的动态,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夏日庭院的清幽景致,画面朴素自然,却极具画面感。意象组合:体现在将“玉堂”“铜轮”“露芽”等与官署、制茶相关的意象,和“红日”“帘影”“蝴蝶”“葵花”等自然意象巧妙融合。前两句以“玉堂”“铜轮碾露芽”构建出带有生活气息的官署场景,后两句用“红日转阶”“帘影薄”“蝴蝶上葵花”组接成清新的自然画面,两类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宁静闲适的夏日氛围,展现文人生活的恬淡意趣。

3. 分段赏析

“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两句,以直白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玉堂”点明地点,“睡起苦思茶”刻画睡醒后对茶的迫切渴望,“苦”字尽显急切;“别院铜轮碾露芽”则转向制茶情景,“铜轮”“露芽”细致勾勒出碾茶的工具与原料,画面鲜活,透着生活气息,暗含对闲适日常的喜爱。“红日转阶帘影薄,一双蝴蝶上葵花”两句,聚焦自然小景。“红日转阶”写日光移动,“帘影薄”显光线变化,细腻捕捉时间流转;“一双蝴蝶上葵花”以白描手法绘出蝴蝶栖于葵花的灵动画面,色彩明丽,动静相衬。两句未加修饰,却以简洁意象组合成清幽夏日图景,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悠然欣赏,尽显恬淡心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金代文学史上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现存最早的完整金人茶诗,其“铜轮碾露芽”为研究金代茶器样式提供了文本依据;二是“蝴蝶葵花”意象后来被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化用,形成了金元诗歌意象的传承脉络。在赵秉文的文集中,这首诗与《济源四绝》同属闲适诗的代表,不过比起《庐州城下》等边塞诗,更显委婉含蓄,印证了《金史·文艺传》中“晚年诗律严谨,七言长篇尤其擅长险韵”的风格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赵秉文《杂拟十首 其三》

下一篇:金·李龏《梅花集句 其九十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