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pān
shàng
shū
zhī
líng

朝代:唐作者:韦蟾浏览量:1
lán
shān
xià
guǒ
yuán
chéng
sài
běi
jiāng
nán
jiù
yǒu
míng
shuǐ
wàn
jiā
zhū
àn
gōng
dāo
qiān
duì
tiě
míng
xīn
yuán
luò
luò
kān
wéi
jiāng
dǎn
táng
táng
yòng
bīng
què
shǐ
使
liù
fān
zhū
qián
xìn
shì
shū
shēng

译文

贺兰山下果园遍布,灵州自古就有塞北江南的美称。渠水环绕万家灯火,红漆门扉掩映在绿荫之中,千军列阵刀剑寒光,铠甲碰撞声如雷鸣般震耳。胸襟开阔堪当大任,气概豪迈适合带兵打仗。竟让六番部族的子弟们,在战场上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竟是文弱书生。

逐句剖析

"贺兰山下果园成":贺兰山下果园遍布,

#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边境和内蒙古自治区接界处。唐《元和郡县图志》载“贺兰山,其东北抵河处,亦名乞伏山。”又曰“山有草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贺兰山南北走向,长约150公里,宽约30公里,海拔2000~2500米。西侧和缓,东侧断层临银川平原。

"塞北江南旧有名":灵州自古就有塞北江南的美称。

"水木万家朱户暗":渠水环绕万家灯火,红漆门扉掩映在绿荫之中,

# 水木万家朱户暗:古灵州今吴忠市地区,有秦渠、汉渠,自古引黄河水灌溉,果木成林,农业发达,“水木”意思是渠水灌溉农田,树木绕着千家万户,红色大门被绿荫掩映阳光。

"弓刀千队铁衣鸣":千军列阵刀剑寒光,铠甲碰撞声如雷鸣般震耳。

"心源落落堪为将":胸襟开阔堪当大任,

"胆气堂堂合用兵":气概豪迈适合带兵打仗。

"却使六番诸子弟":竟让六番部族的子弟们,

# 六番:即六州番落,指唐代西北的伊州、凉州、甘州、石州、渭州、熙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此处是指安置于宁夏一带的“六胡”。番,古代对中原王朝以外各族的通称。

"马前不信是书生":在战场上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竟是文弱书生。

# 书生:此借指卢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是唐代诗人韦蟾所作的律师。此诗以送别友人卢潘赴灵武任职为背景,主题鲜明,既描绘了灵州“塞北江南”的富饶美景,“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展现出灵州的繁荣与秀丽,又通过“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等句,赞颂卢潘出色的将才。写作手法上,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情景交融。前联写灵州风貌,意境开阔;后联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全诗不仅体现出诗人对灵州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与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友人赴任边镇​​的​​七言律诗​​,借​​贺兰山下果园丰饶、水木万家与铁衣弓刀交织​​的景象,写出了唐代灵州(今宁夏吴忠)作为“塞北江南”的富庶与军事重镇的双重特质,既赞颂了友人卢潘文武兼备的将才,又暗含对边疆安定与民族融合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首联“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两句总写灵州风貌。开篇点明地点,“果园成”直观展现出贺兰山下物产丰饶的景象,一个“成”字凸显出果园规模之大、成熟之态。“塞北江南”这一美誉更是巧妙地将灵州与江南相类比,高度概括其在塞北的独特富饶,奠定了诗歌对灵州赞美之情的基调。颔联“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两句描绘灵州的繁华与军事氛围。“水木万家”勾勒出灵州人口众多、建筑林立的繁荣盛景,“朱户暗”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众多朱门大户在水木掩映下若隐若现的画面,增添了景色的层次感。“弓刀千队”“铁衣鸣”则笔锋一转,展现出灵州军事力量的强大,“千队”突出队伍数量之多,“铁衣鸣”通过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军队行动时的威严气势,动静结合,使灵州的形象更加立体。颈联“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两句直抒对卢潘的赞赏。“心源落落”形容卢潘心胸豁达、磊落,此乃为将者应有的胸怀气度;“胆气堂堂”则凸显其胆量非凡,敢于用兵。诗人直接点明卢潘具备成为优秀将领的品质,对仗工整,简洁有力地将卢潘的将才形象展现出来,饱含着对友人的肯定与期许。尾联“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两句以独特视角深化对卢潘的赞美。诗人想象卢潘到灵武任职后,其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会让周边少数民族子弟惊讶,不敢相信眼前之人是个书生。通过这种侧面描写,从旁观者的反应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卢潘文武双全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趣味性与感染力。

3. 作品点评

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出灵州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与人文风貌。该作品不仅生动描绘了灵州“塞北江南”的丰饶景象,印证了宁夏地区千年前已具备独特农耕文明特质,更以史家视角凸显古灵州作为河套地区核心军事屏障的战略价值。诗中通过对边镇风貌的铺陈,客观上提升了这颗“塞上明珠”的历史能见度,同时以颂扬口吻讴歌了卢潘镇守西北边陲的功绩,塑造出智勇双全的戍边将领形象。全诗将地理形胜、经济特征与人文精神熔铸一体,成为研究唐代西北边疆治理的重要文学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畅《闻早蝉》

下一篇:唐·韩偓《信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