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抱杼嗟":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
# 抱杼嗟:握着织布的梭子叹息。
"借问复为谁":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
"欲闻所戚戚":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
# 戚戚:悲伤的样子。
"感激强其颜":她感激地强颜述说。
"老父隶兵籍":老父亲名列兵籍,
# 隶:属于。这里意为在……写着。
"气力日衰耗":但他的体力已逐日衰减。
"岂足万里行":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
"有子复尚少":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
"胡沙没马足":北方的风沙能埋没马蹄,
"朔风裂人肤":凛冽的北风能撕裂人的皮肤。
# 朔:北方。
"老父旧羸病":老父亲本就体弱多病,
# 羸:虚弱。
"何以强自扶":如何能勉强支撑自己去从军?
# 扶:支撑。
"木兰代父去":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秣马备戎行":喂饱马后准备好行装。
# 秣:喂牲口。
"易却纨绮裳":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
# 却:除去。,易:换。
"洗却铅粉妆":洗净脸上的脂粉。
"驰马赴军幕":纵马赶赴军营,
"慷慨携干将":豪壮地携带着宝剑。
# 干将:代指宝剑。
"朝屯雪山下":早晨在雪山下扎营,
# 屯:驻扎。,朝:早上。
"暮宿青海傍":傍晚借宿在青海湖旁。
# 傍:一作“旁”。
"夜袭燕支虏":夜里突袭燕地部族的胡虏,
"更携于阗羌":还擒获了于阗的酋长。
"将军得胜归":将军得胜荣归,
"士卒还故乡":士兵们也返回故乡。
"父母见木兰":父母看到木兰归家,
"喜极成悲伤":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生出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木兰能顺承父母的心意,
"却卸巾鞲理丝簧":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 簧:一作“黄”。,巾鞲:一作“巾帼”。古时用于束衣袖的臂套。
"昔为烈士雄":昔日是烈士豪雄,
# 昔:以前。
"今为娇子容":如今又恢复了娇美的女儿容貌。
# 为:一作“复”。
"亲戚持酒贺父母":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
# 持:端。
"始知生女与男同":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 始:才。
"门前旧军都":门前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
"十年共崎岖":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
"本结弟兄交":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
"死战誓不渝":誓死共同战斗也不改变。
# 渝:更改,改变。
"今者见木兰":如今看到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 殊:不同。
"惊愕不敢前":他们惊愕得不敢上前,
"叹息徒嘻吁":只是不住地感叹唏嘘。
# 息:一作“重”。,叹:叹息。
"世有臣子心":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
"能如木兰节":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
"忠孝两不渝":忠和孝两全,
"千古之名焉可灭":千古留名,怎么会被磨灭呢!
# 灭:泯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此诗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彰显出她的英勇无畏、聪慧机敏与忠孝两全之美。
2. 分段赏析
起首以“木兰抱杼嗟”一句起势,此句既精准点明人物情状缘由,又自然巧妙地引出“复为谁”的“借问”。木兰抱着织梭满面愁苦地嗟叹,究竟是所为何事?原来老父亲身列兵籍却气力日渐衰耗,根本无法承受万里行军之苦,而家中有子却尚且年少。胡地风沙漫天能埋没马蹄,凛冽朔风如同利刃般割裂肌肤,老父亲本就旧病缠身、体质羸弱,又怎能勉强支撑自己去从军?在这样的困境下,“木兰代父去”便成为了必然选择。交代完代父从军的因由之后,诗人笔锋陡然一转,着力描写木兰卸下纨绮华裳、洗尽铅粉妆容的转变,以及从军途中的千般艰辛与戎马多年的铁血征程。“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木兰在万里征途中的风餐露宿;“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则生动展现出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木兰在黄沙百战中,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与不让须眉的赫赫英勇,在军中不断获得擢拔,多年之后,终以将军之身,率领大军得胜还乡。之后,诗人又以平实却饱含真挚情感的笔墨,细致描绘了木兰还乡之后拜见父母、脱下戎装、重新恢复娇美容颜,以及与昔日袍泽再次相见的情景。“喜极成悲伤”一句尤为精妙——父母见到爱女归来,自然是欣喜若狂,但转念想到女儿代父从军多年,在烽火硝烟中历经生死考验,内心又满是惭愧与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实在是难以言表。而昔日一同征战的军中同伴,见到身着女装的木兰之后,更是惊愕不已,不敢上前,最终只能发出阵阵感叹。诗歌末尾,诗人自然承转,以“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一句鲜明点题,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花木兰的无限赞美与崇慕之情,让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久久回荡。
上一篇:唐·王维《新晴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