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甲子":若春季甲子日降雨,
"赤地千里":往往会导致大旱千里大地干裂荒芜。
"夏雨甲子":夏天若在甲子日下雨,
"乘船入市":雨水会持续泛滥河水猛涨人们甚至要划着船才能进入市集。
"秋雨甲子":秋天若在甲子日下雨,
"禾头生耳":阴雨连绵禾苗的穗子会因潮湿滋生霉斑。
"冬雨甲子":冬天若在甲子日下雨,
"牛羊冻死":寒气刺骨牲畜牛羊会因寒冷被冻死。
"鹊巢下地":若喜鹊的巢穴从树上掉落至地面,
"其年大水":则预示着这一年将会发大水。
1. 分段赏析
这首短诗以简练的语言记录了不同季节“甲子日下雨”对生活与自然的影响,像是一则民间总结的气象经验口诀,读来质朴直白,却藏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首句“春雨甲子,赤地千里”直接点题。“春雨甲子”指春天某个甲子日下雨,“赤地千里”则描绘出雨水稀少、土地干裂的干旱景象——春天本是播种时节,若此时甲子日下雨却未能缓解旱情,反而可能导致土地龟裂、庄稼难生。短短七字,用“赤地”的画面感传递出干旱的严重。次句“夏雨甲子,乘船入市”转向夏季。“乘船入市”是极生动的生活场景:若夏天甲子日雨水过多,河水上涨,原本的陆路被淹没,人们只能划船去市集。这一细节既写出雨势的凶猛,也暗含对水患影响日常的无奈——雨水本是灌溉之需,过多却成了灾害。第三句“秋雨甲子,禾头生耳”聚焦秋季。“禾头生耳”是农谚中常见的描述:秋季庄稼本应成熟,若甲子日雨水连绵,谷物可能因潮湿发芽、霉变,穗子上仿佛“长出耳朵”(实为病害)。这一说法用形象的比喻,点出秋雨过多对农作物的损害,体现古人对作物生长状态的敏锐观察。第四句“冬雨甲子,牛羊冻死”落到冬季。“冬雨”本就带着寒意,若甲子日再逢冷雨,气温骤降,牲畜缺乏保暖,便可能被冻死。这里用“牛羊”这一常见家畜的遭遇,侧面反映冬季甲子雨带来的低温灾害,语言平实却令人揪心。最后“鹊巢下地,其年大水”是总结性的经验之谈。喜鹊通常把巢筑在高枝上,若巢掉落地面,古人认为这是雨水过多的征兆——雨水频繁冲刷树枝,导致巢穴不稳。这一现象与大水关联,体现了古人通过动物行为预判自然灾害的智慧,虽带朴素迷信,却饱含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全诗每句结构整齐,前半部分点明“季节+甲子日雨”,后半部分用具体场景或现象说明结果,语言像口语般直白,却因贴合生活经验而易于记忆。它没有华丽辞藻,也不刻意抒情,更像一份“灾害预警手册”,记录着古人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自然后总结的生存智慧。读来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围坐交谈,把这些年见过的灾情编成短句,传给后人,这种质朴的记录,恰恰是最真实的历史与生活的印记。
上一篇:唐·吕温《嘲柳州柳子厚》
下一篇:唐·吴融《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