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u

朝代:唐作者:乾康浏览量:1
àn
hóng
chén
máng
huǒ
dāng
xuān
qīng
zhàng
lěng
bīng
pēng
chá
tóng
xiū
xiāng
wèn
bào
dào
mén
qián
shì
sēng

译文

江对岸的尘世,人们忙碌得像烈火般炽热喧闹,我眼前对着轩窗的青山,却清冷得如同寒冰。烹茶的童子啊,你不用多问,就去通报说门前到访的是个穿僧衣的僧人。

逐句剖析

"隔岸红尘忙似火":江对岸的尘世,人们忙碌得像烈火般炽热喧闹,

"当轩青嶂冷如冰":我眼前对着轩窗的青山,却清冷得如同寒冰。

# 青嶂:嶂,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青嶂,犹言青山。,当轩:轩,窗户或门,这里当指门。当,对着,面对。当轩,面对着门。

"烹茶童子休相问":烹茶的童子啊,你不用多问,

"报道门前是衲僧":就去通报说门前到访的是个穿僧衣的僧人。

# 衲僧:僧人的自称或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投谒齐己》是五代十国诗人乾康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围绕诗人拜访齐己展开,前两句运用对比,将对岸尘世的喧嚣忙碌与眼前青山的清幽冷峻进行鲜明对照,展现出世与入世的差异,凸显诗人对宁静山林生活的向往。后两句以质朴的答问语言,自然流畅地表现出诗人与齐己相熟相知、意趣相投的密切关系。前两句写景造境,后两句叙事传情,层次分明。这首诗虽简短,却巧妙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与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根据《诗话总龟》卷一三的记载,乾康到湘西道林寺拜见诗僧齐己时,齐己让他写诗代替门刺(也就是名帖),乾康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诗里的“衲僧”指的是僧人的身份,暗中契合了乾康与齐己同为诗僧的宗教背景,体现出禅门交往特有的仪式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意诗。描绘了乾康拜访齐己时所展现出的世俗喧嚣与禅寺清冷的对比,呈现了乾康与齐己禅意相通的场景,生动质朴地写出了诗人与齐已的性趣相投和密切关系。

2. 写作手法

对比:“隔岸红尘忙似火”,勾勒尘世喧嚣纷扰,“当轩青嶂冷如冰”,描绘出禅寺旁青山的清冷孤寂,以世俗之“动、热”与禅境之“静、冷”鲜明对比,凸显禅门清寂与世俗纷扰的差异。借代:“隔岸红尘忙似火”,以“红尘”代指世俗社会里忙碌喧嚣的人群与事务,“红尘”本是世间繁华、纷扰的代表,此处借其直接指代尘世中为功名利禄奔走的景象,简洁呈现出对岸世俗世界的热闹与躁动。这一借代让抽象的世俗喧嚣变得具体可感,增添语言的形象性与表意的含蓄性。动静结合:“隔岸红尘忙似火”是动态呈现世俗喧闹,“当轩青嶂冷如冰”为静态描绘青山静穆,动静相衬,丰富画面层次,强化环境反差。通感:“隔岸红尘忙似火”,将视觉呈现的红尘喧嚣之态,用触觉“火”的燥热来传递,突破感官限制;“当轩青嶂冷如冰”把视觉看到的青山之态,借触觉“冰”的寒冷展现,让世俗喧闹与禅境清冷的感受更加直观。

3. 分段赏析

“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这两句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隔岸红尘忙似火”,描绘了对岸世俗世界的景象,“红尘”指代尘世,“忙似火”生动地表现出俗世中人们忙碌奔波、熙熙攘攘、热闹喧嚣且充满功利追逐的状态。而“当轩青嶂冷如冰”,写诗人眼前对着轩窗的青山,“青嶂”展现出青山的翠绿与高耸,“冷如冰”则突出了山林环境的清幽、宁静与冷峻。一“忙”一“冷”,一“火”一“冰”,将尘世的喧嚣与山林的静谧进行鲜明对照,不仅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更体现出诗人对清幽、远离尘嚣生活的倾慕,以及对世俗纷扰的疏离。“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这两句是诗人与烹茶童子的交流。“烹茶童子休相问”,诗人让童子不必多问,语气随意自然,透露出一种熟稔之感。“报道门前是衲僧”,点明前来拜访的是一位穿着僧衣的僧人。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传达信息,生动地展现出一种日常且亲切的氛围,仿佛让人看到诗人站在门前,淡定地吩咐童子,也体现出诗人与来访僧人之间可能有着较为熟悉的关系,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质朴中蕴含着一种随性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交泰《长门怨》

下一篇:唐·许景先《折柳篇》

猜你喜欢